大投行的暑期实习生最后都去了哪里?你造吗?

来源: 高顿网校 2015-10-20
  因为种种原因,我有幸和其中几位外资投行IBDSummerIntern的学长学姐吃饭聊天。这里面的每一位,都凭借自身的努力,近乎完美地满足了经管学院的主流评价体系,代表着毕业生最全面*3秀的职业水平。
  这并不是一个科学合理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但通过这些宝贵的交流,我得以了解在好GPA好社工好交换好实习等等外在附着的无数金光闪闪title下,他们的经历,迷茫与探索。于我,他们不再只是一个不断听闻的响亮的名字,或者一张让众人顶礼膜拜的简历。
  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我所学到的那些无法从经原和中微课本中学到的东西,或许对大家都有裨益。
  前几天和一位上市公司的老板吃饭,席间他感慨现在难招人才,清北毕业生根本不屑于去他的公司。
  “想去投行的人太多了,然后是BAT等等大企业,再就是公务员,考虑来我们公司的已经是二流、三流的毕业生了。最厉害的人都去投行了,还不止是学金融的,是所有专业的。”
  在老板“招工难”的背后,投行,直到今天,它还以极高的起薪和有效的跳板作用,吸引着一批*3秀的毕业生。
  6月的香港潮润而湿热。云层翻腾,海鸥在摩天大楼之间叫嚣。经过一轮轮网申、活动、面试,survive了极其激烈的竞争过程,被层层遴选出的精英们,作为国际大投行的summerIntern,在凌霄楼宇里开始为期十周的实习面试。
  那段时间,在朋友圈里,可以瞥见学长学姐们辛苦奋斗的蛛丝马迹。
  凌晨四点,一起过一个依然年轻的生日。
  凌晨五点,想着两个小时之后training,感叹还可以在那之前小憩一会儿。
  凌晨六点,不知是入睡前还是起床后的洗漱,刷牙前天是黑的,刷牙后天就亮了。
  学姐回忆起这个暑假,很淡然地说:“在香港做summer的十周就像噩梦一样,我说什么也不想再经历一遍那样的时光了。”
  她说,IBD是她目前的最后选择,因为她不想为了工作而完全失去生活:“凌晨2点,老板打个电话,你就得马上去办公室。我经常做梦的时候还梦见我在工作。你没有生活,只有工作。哪怕你对生活还有那么一点要求,你就不适合进投行。”
  我怯怯地想象每周工作120+小时的感受,又想起自己熬一次夜的痛苦,不禁感叹:“投行的工作的确是太累了。”
  学姐却说:“重要的不是累,是无聊。做Excel,画PPT,打杂跑腿,就是没日没夜地做无意义的苦力。若是有意思的事,喜欢的事,再苦再累也没关系。”
  这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精英社会。对执行力的极高要求,使得思想、爱好等一切与生活品质相关的事物为之牺牲。
  “吃午饭的时候,我望向身边的人,他们都穿着一样的衣服,聊着一样的工作,我顿时觉得,怎么可以这么boring。”
  我能体会到这种身处一元社会并慢慢被同质化的恐惧。在头脑含糊不清之时,并没有停下来厘清,而是机械地做着一些不知为了什么的努力,看着自我一点点被消磨殆尽——
  “你不仅没有自己的生活,甚至都不再拥有自己的思考。”
  时常,我们为着一个目标不懈努力,牺牲了其他机会成本。而当真正身处其中身临其境,现实与期待的巨大偏差,让我们的心突然飘摇不定,空空落落。
  “我一直想进投行,大学这三年,我就是那种最typical的经管人,做的所有事情都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学姐所拥有的成绩、社工、实习,以及其超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众人所仰慕欣羡不已。然而她回首时,却有了些许悔意,说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不会在大学中如此“专一”,而会去尝试更多有趣的、自己喜欢的事情。
  有句俗话,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这或许是所有精英都会身患的病症。
  我们有着对于*4的强大惯性,对于更快更高更强的本能追求。面对巨大的peerpressure,我们惊呼,别人都走的这么快,自己不能落下啊。于是,怀着一腔自命不凡的热血,我们太匆忙地寻找目标,太焦虑地确定方向,太心急地踏上道路。
  然而什么是*4呢?
  没有人真的想清楚。
  我们并未正确地根据自身来定义,而是去迎合主流的评价标准。
  前人的道路,外界的经验,仿佛列出了一个完整的全方位的评价表格,谁填的最满,谁就是最棒的。
  当人依靠惯性或客观约束、主观预测,而不是以自己的内心感受为标准去选择生活时,人的视野会不断被局限,心胸不断变狭隘。
  古话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一种精英式的短期功利主义困局:
  只专注于“眼前”和“周围”,并将“眼前”和“周围”与未来不断挂钩。通过不断地设立近期的明晰目标,寻找猎物,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眼中只有我今天的GPA排名好不好看,却不知大宗商品巨头嘉能可股价跌了90%;耳中只听课上老师大谈特谈数字化的机遇,却不知互联网的泡沫已经膨胀得有些可笑。
  都曾为经原期中考试成绩在宿舍偷偷掉眼泪,
  都曾为一个社工title挤破脑袋焦头烂额,
  都曾在超多学分和诸多活动之间接近极限,
  都曾风尘仆仆迎接扑面而来的交换实习,
  直到你也成为了过来人,你看破红尘般对学弟学妹们说:
  “曾经你以为天大的事,其实都不是事儿。反而是那些你觉得并没有什么的,可能对你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学长说,一些琐碎的,细水长流的习惯,比如整理,比如健身,比如乐于助人,将在长远的未来中的不知哪个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而你曾经最为在意的、纠结的、争取的,完全都,“不是事儿”。
  结果“不是事儿”,而过程是。
  那在意、纠结、争取的过程,是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的标志。
  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忧患意识,他们对未来的清晰认知和对自我实现的强烈诉求,足以支撑他们在拥有经历和积累经验后,摆脱枷锁,闯出一片天地。
  学姐说:“我一直以来的目标都是成为一个banker,而当我真正来到香港,来到投行工作,我才发现这不是我喜欢的。”
  然而凡事都为经历,凡事皆有价值。
  “在申请过程中,你需要不停地和各种人聊天,聊到下颌都是酸的。这个过程虽然累,但是很锻炼人。”
  “XXisthebestinvestmentbankintheworld,我还是很幸运,能在那里工作。”
  “投行的工作呀,就是苦逼苦逼苦逼,不要去不要去不要去。但其实,还挺好玩儿的,哈哈哈你信吗?”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拥有的追求、奋进、野心,一个也没少,而得到的,不仅是高强度的职业训练,更是经历,是思考,是终于可以停下脚步想一想:
  我究竟为什么要选择这条道路?
  我真的喜欢做这件事吗?
  这个工作真的适合我吗?
  在这些迷茫和错乱中,人得以成长。
  或许曾经追求的只是较单一维度的pay,希望买东西的时候不用看价签,出新品后可以直接入手,现在才知道,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认同做这件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否则下半生将陷入压抑悔恨与痛苦之中。
  才知道,实现理想,顺带挣钱,才花得舒爽,活得痛快。
  我的学长学姐,这些优秀的大投行SummerIntern们,开始走向不同的道路。
  有些顺利地选择了回去,“我们要先在伦敦培训一段时间,然后回香港”,眉宇间流露出对未来工作的无限向往与热情。
  有些开始寻找其他工作,比如去面PE,“转向买方,你可以不断思考,这个东西未来到底赚不赚钱,值不值得投资,这是很好玩的”。
  有些紧锣密鼓地准备读研,“我原来有些排斥读master,但我现在觉得挺好的,给自己两年时间,多尝试一些东西,弄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也不枉大学一场”。
  有些,还想尝试一些别的,“其实我很喜欢艺术,喜欢看画。面对一幅画,我经常会思考它在表达什么,背后作者的思想和精神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订立目标,并将其视为终点。
  但我们忘记了,每一个终点,其实都是起点。
  我们把未来设的太近了,其实未来很大,很长,很远,
  我们不用也不能去操心。
  只有不断等待,不断积累,不断等待。
  有大把年轻的可用来挥霍的时光,
  还有一张清华的毕业证,担心什么,着急什么。
  最后,用与学长学姐这些胜读十年书的谈话中,听到的一句话做结:
  “无论怎样,我相信一切会是*4的安排。”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 > 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