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称作“诗三百”。《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集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乐府诗集》为诗歌类著作,是北宋郭茂倩所编著的乐府歌辞集。《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玉台新咏》是一部汉代至南梁的诗歌总集。学界一般公认是徐陵于公元6世纪辑成,但近年有些学者考证,应是徐陵作序,由张丽华辑成。共收汉至梁代共690首诗,以绮艳的宫体诗为主。
2.【答案】B。解析:《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这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此诗分为两节,第一节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第二节颂悼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全诗生动地描写了战况的激烈和将士们奋勇争先的气概,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弹歌》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选自《吴越春秋》。此篇是上古歌谣,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民间歌谣,作为古老的民间口头创作,具有字句简短、语言质朴和节奏明快的特点。
3.【答案】B。解析:《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汉乐府:乐府初设于秦,是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新乐府: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汉乐府旧题是汉乐府诗的题目,是相对新乐府新题而言。
李白旧题、高适旧题是干扰项。
4.【答案】A。解析:“非攻”是墨学的重要范畴,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伦理思想。墨子,春秋战国的“平民圣人”,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代表作品《墨子》。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儒学是一种学说,儒家是一个阶层,儒教是一种信仰。基本教义是忠恕、中庸、德治、仁政等。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代表作品《四书》《五经》《十三经》。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管仲(齐法)、士匄(晋法)为先驱,韩非为集大成者。作品《商君书》《韩非子》。
5.【答案】D。解析: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蒿里行》《孟德新书》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杨修为东汉文学家。
6.【答案】B。解析:《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西汉杨雄仿儒家经典《论语》所写的一本书,为政论著作。《法言》形式上类似语录,一条一条的。
7.【答案】C。解析: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六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韩湘字北渚,为韩愈侄孙、韩老成之子,历史上的韩湘是个汲汲于科举功名的士子。这两人为干扰项。
8.【答案】D。解析: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9.【答案】D。解析:李白诗风“豪迈奔放飘逸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写诗的风格是“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所写《从军行》等边塞诗,均表表出了雄健风格,很有气魄。
10.【答案】B。解析:语出辛弃疾《摸鱼儿》,借用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也无法诉说心中苦闷。至于苦闷的内容,一说心忧国事,无以遣怀,一说此句纯写请,无特别深意,仅伤春悲秋。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周邦彦(1057年—1121年),北宋著名词人。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吴文英,南宋词人,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有《梦窗词集》一部。
晏几道,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11.【答案】A。解析: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嵇康,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又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今有《嵇康集》传世。
鲍照,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版权声明:本条内容自发布之日起,有效期为一个月。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