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朋友球球就一直很郁闷,对于工作,又回到了最初刚入行时提不起劲儿的状态。
“每天起床去上班又变成了一种折磨,从前还有奖金当作安慰,现在连这点最实在的慰藉都没了,哎......”聊起工作,球球便一脸丧气。
球球是我的大学同学,当年,在我们这个学经济的班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进了不同的银行,成为了捧着“金饭碗”的银行柜员。球球也是其中之一。
到今年,球球已经在某行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四年。都说银行式微,头两年的感触还不太深,这两年却令球球真情实感地体会到了压力。
“银行的日子真的是越来越苦了。现金柜变得越来越少,现在我们一个网点最多只能有两个现金柜了,不办业务就让我们去营销,但现在手机理财这么方便,年轻人在网上都能自己办,来行里的人都越来越少了,偏偏指标越来越重......”球球皱着眉头吐苦水。
事实上,正如球球所说,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这两年银行业的转型趋势愈演愈烈,过去人们口中的“金饭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呈现下降趋势,银行基层员工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银行是一个“去能力”的地方
当我问球球这几年的银行工作带给她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时,球球给出了一个始料未及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我感觉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座城”,出去好像什么都不会做。
或许,这正是“银行是一个‘去能力’的地方”这一结论的来源,高顿职业发展中心的Kenny认为,单个银行员工的个人能力对银行利润的贡献是非常小的,银行体系过于庞大,每个员工都是这个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小份子,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多你一个少你一个,银行都能照常运转。
就拿球球的柜员岗来说,其实随便一个大学生经过培训之后都能上岗胜任,而一份工作的可替代性自然也就决定了员工的价值。这些基础业务操作的含金量着实不高,年复一年的重复之下,个人专业能力自然就慢慢弱化了。
因此,很多银行员工从学校出来的时候,在市场上是很有竞争力的,但是经过银行若干年的浸淫,市场竞争力就大打折扣了。虽然银行是个“去能力”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银行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提供很多正规的金融训练,最终能否安然度过转型变革的“浪潮”,还是要看个人能力和职业发展意识,具备这三种思维便显得尤为重要——
1、不可替代思维
虽然科技的发展的确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作为银行基层职员,不能过分杞人忧天,认为科技终将吞噬和代替一切人力资源。
首先脑中要有一个意识:互联网固然能为客户提供许多便捷服务,但销售方面的业务依然离不开能说会道的银行人,机器始终只能替代一些重复性高的工作以提高效率,却终究无法替代众多存在不同可能性的复杂业务。
2、转型思维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银行柜员和柜面数量的减少是趋势使然,也是合情合理的。既然意识到了重复性操作将日渐弱化专业能力,便要尝试让自己从那面玻璃后面“走出来”,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当然,转化成营销思维也是其中一项,毕竟,只能由你去适应这个行业,而不是由整个行业来“取悦”你。
3、学习思维
有人说,“一朝柜员,十年柜员”,如果你被过早地“去能力”,又不再尝试去找回或者提升能力的话,自然会被长久困于那一方“玻璃”之后。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丧失不断学习的能力,要贪婪地利用和汲取银行体系内的资源和知识。
如何汲取?一是要对自己负责的业务进行深挖,要搞透这一块东西;同时呢,又不能局限于这一小块内容,可以通过考取CPA、CFA等专业证书的过程学习更多国内外专业金融知识,对宏观经济、金融走向保持一定的判断能力,同时也能对市场上的创新类产品具备一定的敏感性,这些都是一名金融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就是不能让自己的思维因环境而固化,丧失不断学习的能力和意志。银行这座大厦不会因为你一人而倾倒,而你要做的便是长久立于大厦之上,并走出自己的路。
▎本文作者:Stella,高顿财经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必须注明来源高顿、侵权必究、不得随意更改和删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