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正在浏览“业界评论”频道的网友吗?高顿网校小编邀您来阅读这篇10月22日的文章:2014年非税收入大幅飙升值得警惕——蔡恩泽
  来自财政部*7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9953亿元,同比增长6.3%。而非税收入1946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中央非税收入423亿元,地方非税收入1523亿元。
  在税收增长滑坡的当下,地方非税收入大幅飙升,成了财政增收的主力军,虽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但从本质来看,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国家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高低,意义非同寻常。如果国家通过征收依据的法律层次较低的行政事业收费、罚款、摊派等取得收入,国家的征收行为则趋于专断,以致反复无常而不尊重私人财产权,影响政府的公众形象。占比越大,则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越小。
  近两年来中央政府在理性调低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通过结构性减税希望让利于企业和民生,希望通过减税效应的发挥带动居民消费的扩大、振兴实体经济和民间投资,但非税收入的过快增长和过度膨胀,很可能是以强制式服务或加大执法力度攫取收入,使乱收费死灰复燃,滥权敛财,与民争利。这无疑是在对冲结构性减税的作用,加重企业和社会的负担。
  地方政府通过强制性服务或滥权罚款,充实“府库”,替补税收锐减的空间,树起一块块政绩牌坊,脸上很有光彩。但是,在光鲜的政绩背后,非税收入没有税收那么严格管理的机制,在资金运作上存在许多漏洞:一是多头管理,财源分散,全民财富化为部门利益,颇受坊间质疑的行政事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那么高,就是因为有厚实的非税收入作铺垫;二是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资金流向一头雾水;三是“一支笔”滥权,为所欲为;四是审计软肋,审计本身吃财政饭,腰杆不直,难以履行监督职责。
  在此背景之下,非税收入成地方官员的“支票簿”,可以随意“撕”,导致地方大量非生产性建设、重复建设和形象工程,造成官场浪费,加大行政成本,甚至异化为官场腐败的温床。
  由此看来,非税收入大幅飙升确实有点玄,并非是好事。地方政府的创收冲动,让非税收入偏离了其“偏室”角色,又以“主力军”角色长期游离于财政监督体系之外,埋下了财政体制扭曲的隐患,易生祸端。
  要想规避非税收入大幅飙升的风险,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壮大企业实力,夯实财税根基,培植财源,让税收挑大梁。无论什么时候,税收都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担负社会基本建设、调节收入分配、承担社会管理成本的主要角色。而非税则是一种补充,主次不能颠倒,角色不能易位。
  从征收流程来看,必须着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节制地征收非税,使预算外资金适度增长,避免加重企业负担,*4的办法是通过听证会,公开征询意见,可征可不征的坚决不征,能少征的就少征,让利给企业,以增加企业的生存空间。
  在监督方面,要将非税收入纳入财政正常监督体系,与预算内收入一样严格管理,建立起“一张网向下,一根绳统领”的管理体制,也就是按部门职能权限分散征收,统一集中管理。同时要建立收支两条线,严禁谁收谁支,克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要加强对“一支笔”审批的监督,“一支笔”要受“一大帮”监督,勿使个人权力膨胀,游离于集体监督之外。
  要从根本上克服非税收入大幅飙升,必须改革官员考核任用制度,勿以一时政绩论英雄,要看其发展实体经济、培植财税根基的功力,以抑制地方政府“创收”的政绩冲动。
  (作者为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