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人社局相关人员证实北京确有毕业生落户年龄限制的政策。根据新政策,应届毕业生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超过这个年龄限制的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将不能够留京落户。
 

  这被认为是为了调控北京市的人口而出台的政策。据悉,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登记常住人口近2000万,其中外来人口704万,比重占35.9%。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18.9%。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大城市病”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空气质量、拥堵与房价,以及人们对教育、医疗等资源的竞争白热化,等等。
 

  大城市病值得治疗,但是否这样的限制就能很好的达到预期效果呢?据《北京晚报》最近的报道,自2010年至今,海淀区检察院查办利用办理户口实施诈骗的案件25件,总涉案金额高达650万元。检察官发现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据悉,一些国企倒卖进京户口的事情常有发生。我们都知道,不当限制就会产生套利。如果限制升级呢?你可以想象。
 

  坦白说,现实生活中的年龄歧视是仅次于户口歧视、性别歧视的另一大歧视了。我们通常比较重视性别、户口、身体伤残以及种族等歧视,对于年龄歧视的抗拒似乎没那么强烈,因为现实中或许比比皆是。但是,一旦这种年龄歧视被地方政策确认,并且还是与北京户口挂钩,还是令很多人难以接受。很多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而试图通过考取研究生来改变人生的人,如果年龄超过这项政策规定的上限,那么其算盘很可能将会落空。
 

  另一方面,北京计划三年招聘千名教师,解决农村地区教师缺乏,外地学生应聘成功还可解决户籍。据说是为了应对2014年即将到来的小学入学高峰。很多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一方面限制而另一方面鼓励。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地方政策首先是以当地利益为先的。这证明当地有着对某些特定就业人员的需求,而鉴于资源的有限性,需要控制另一些看似无谓的就业人员在本地落户。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只是再次印证了大学教育内容部分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实,如同东部沿海地区熟练技术工工资高于大学毕业生的情况一样,它们同是学习部分与现实脱节,以及扩招政策需要重估的鲜明注脚。
 

  除了2008年开始实施的《就业指导法》以外,还应该尽快制定一部反就业歧视法。在法律方面,除了宪法,劳动法以及就业指导法对就业平等的相关规定,我国也加入了世界劳动组织的男女同工同酬公约,但一部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与一个类似于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的部门也属必须。问题在于,在一个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这种反就业歧视法的出台与真正执行,难度可想而知。它的进展有多大,其实将取决于大学教育制度、扩招政策以及户籍制度等各项改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