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育部门用中央下拨资金购买了320万册《新华字典》,下发给在校学生。这原本是一件好事情,结果好事成了荒唐事。此事已被媒体曝光,这些下发的字典居然都为盗版。
 

  这个事件中有两个问题非常蹊跷:一是中标价高于零售价;二是高价购买盗版书。政府部门以高价所购字典,错漏百出。人们好奇的是,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购买方式才能做出这么傻的事情?从人们的经验来看,此事或有猫腻。湖北省教育厅已经表态,对此事要彻查,如发现有违规违纪问题,将严肃处理。
 

  不论如何,这个事件的曝光,让人很震惊。教育领域的乱象由此可见一斑。政府采购当中常有问题出现,公共财政支出方面常有问题出现,旁观者见多了,不以为怪,但湖北发放盗版字典一事,将这些问题以极端的形式再一次表现出来,实在令人没法视若无睹。
 

  湖北这一事件其实不是个案。就在前不久,云南腾冲也发生了类似事件。在腾冲,招标采购中李代桃僵,近9万册《新华字典》因为盗版终被“召回”。这两个盗版事件的接连发生,不是偶然。教育系统中教材的乱象久矣,免费字典的发放,算是诸多乱象中又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财政部门的数据显示,中国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332亿元,这个规模还在继续增长中。而在大量的政府采购行为中,被曝光的案例亦不在少数。教育领域的政府采购腐败,并不具有什么特殊性——只不过,教育关乎百年大计,这个领域中的乱象,常常更容易让人感到愤慨。
 

  政府采购实质是公共资金的支出,而公共资金是纳税人缴纳税款积累的资金。目前围绕税款征收的相关规定已较严密,但对款项的支出、管理与监督还很薄弱,漏洞不少。政府采购领域之所以问题不断,也说明了这一点。
 

  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大抵有两类:一为不当购买;二是牵涉腐败。两类问题都可能产生很糟糕的后果,但性质上后者更为严重。很显然,湖北盗版字典一事,已很难用不当购买来做解释。谁都知道,大批量地采购字典,一般均能在零售价基础获得一定的折扣,而湖北事件中,中标价居然还高于零售价,且字典的印刷质量低于正版《新华字典》。这种赤裸裸的做法,实在是过于肆无忌惮,视监督于无物。
 

  这样的荒唐之事也并非湖北相关部门首创。明明是批量购买的政府采购,却比零售更贵的案例,以前也曾有多次出现。比这种荒唐之举稍微隐蔽一点的做法是,几个企业垄断政府采购,轮流“享受”公共财政支出中的“跑冒滴漏”,借政府采购之机,谋求小集体或个人的不义之财。
 

  因此,湖北《新华字典》盗版一事,固然是刺激了公众的神经,激发了人们对教育领域乱象的愤慨,但对此事的思考不能停留于愤怒。一方面,当地有关方面必须彻查字典采购的利益链条,让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被晒于阳光之下,另一方面,还是要从政府采购的漏洞中多些检讨和反思。
 

  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重点需要围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从源头上治理和防止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展开。比如,进一步强化和实现依法采购;坚持管采分离,进一步完善监管和运行机制;强化预算约束,避免政府采购低效率低质量乃至涉嫌腐败的荒唐事件继续上演;同时,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以利于社会监督。以规范化的要求来对照湖北盗版字典的采购流程,其中的差距定然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