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国企改革的蓝图有了初步方案。国企改革有希望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报道指出,改革一旦实施,中国将会模仿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组建两套类似的公司体系,负责向国企提供资金,并向其施加盈利压力。新的体制将旨在拉大管理部门和国企日常业务之间的距离。
  虽然目前来看,国企在数量上不再具有优势。但是,就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来看,仍然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无法相比的。尤其在当前经济面临严重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国企的表现更直接决定经济能否尽快走出下行通道、步入复苏轨道。
  但是,从近几个月以来国企的表现来看,似乎并没有扮演起核心的动力角色。按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441.8亿元,同比下降0.7%。但是,同期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却同比下降了21.2%,不仅远差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与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无法相比,后者同时实现利润分别增长了4.2%和6.3%。
  另一方面,在进出口贸易中,国企也在拖后腿。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国有企业进出口2.33万亿元,下降13.2%。而同样面临出口受阻压力的民营企业,情况却明显好于国企,前7个月,进出口4.93万亿元,下降1.7%,较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
  国企与民企差距这么大,显然不只是外部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还在于国企自身存在的管理体制落后和运行机制僵化方面。否则,在资源分配方面享受特别待遇的国企,不应该出现竞争不过民企的现象,更不应该在稳增长方面出现不发挥影响力、反而拖后腿的现象。也正因为如此,加快改革就成了解决国企内在问题和矛盾最为紧迫的课题。
  应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布以后,各地在推进国企改革方面,确实加大了力度、加快了步伐。但是,真正有实质性启动的地方并不多。多数地方都在等待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
  而本次消息指出的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毫无疑问是国企、特别是央企改革最主要的学习参考模式之一。可是,关键在于,学习淡马锡模式简单,要想真正取经于淡马锡模式,可能难度就相当大了。其中,能不能有效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就是一个很难突破的难题。
  要学习淡马锡模式,首先要让国资委“退居二线”,让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控股公司等在“一线”作为,这对国资委将是一次重大考验。国企董事会能否具有选聘和任命经营层的权力,直接关系到董事会在企业的地位,关系到董事会与经营层如何相处,关系到政府与企业之间到底处于什么格局。而现实情况是,按照不同类型的国企,其经营层都是政府和国资委一竿子到底,董事会根本就没有对经营层的选聘权。如果不能突破,董事会就只能继续当摆设。
  同时,外部董事如何聘用,也直接关系到董事会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企业的决策机构。因为,现行的外部董事,都不是专职人员,更多的都是退休高管、专家、学者等,是一种“福利”,而不是工作需要。如何建立一支专职外部董事队伍,并严格按照聘用规定实施,非常重要。
  总之,学淡马锡模式,不是要形式,而是要内容,学样子容易,学做法就难了。从李荣融时代就开始学淡马锡模式了,到今天还在进行董事会试点,且没有一个真正具有淡马锡真经模样的成功案例,可见,到底该怎样学,可能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本文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