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以入股方式与新浪微博“联姻”后,舆论上多持乐观态度。但对曹国伟与马云而言,这并非一个净觞痛饮的终极时刻。1+1是否一定大于2?这种疑问的提出,本身也是一种否定式回答。
 

  物理学上有一种概念,名为“互斥效应”(Incompatibility Effect),意思是火成岩结晶时在两种物质平衡的条件下,一种成分因另一种的存在而受排斥。对“阿里浪”来说,新浪微博的媒体属性极强,它更多的是一种公共话题的讨论传播,大V们看重的也是公共明星或者意见[*{b}*]的身份,而非商业平台。这个新浪长期未能解决的平台属性难题,对阿里巴巴来说,亦是不可承受之重——如何才能既不让微博失去公众性与公信力,又能将商业性平滑地嵌入其中?
 

  不仅如此,对“阿里浪”来说,接下来的股权份额、管理控制权、平台定位、技术软肋、对手紧逼……任何一个问题的处理,都需要极高的管理智慧,一不小心,都可能令双方焦头烂额,甚至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可以预计,双方在牵手后需要付出的心血,远比过程中的46次谈判要多得多。
 

  鱼与熊掌兼得,在更多时候不过是一种奢望。互联网历史上的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多的是一种初期的畅想式浪漫,到最后,极容易陷入了“你不是你,我不是我”的现实窘境。
 

  另一方面,对入股新浪微博的另一“绯闻主角”百度来说,将最终弃投的决定,则彰显其仍将投资收购的“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放在*9位。
 

  百度显然不差钱。去年年底,百度成功发行了高达15亿美元的公司债券;为了进一步增强搜索核心业务的优势地位,其一出手就是100亿元,为用户和移动应用开发者提供云存储、云计算的业务。这种巨额投资,正在百度发展大战略之内,即“一是围绕搜索核心,二是优化产业链结构,三是布局互联网未来”。
 

  “协同效应”要求投资者必须理性,不追求好大喜功的吞象游戏,而以是否壮大核心业务及赢得未来为前提。在移动互联时代,百度已经在搜索、地图等领域提前占得先机;对去哪儿网、金山网络的收购或潜在谈判,不仅进一步扩展器搜索领域,还将360等竞争对手堵在护城河之外;对爱奇艺、PPS等视频领头羊的潜在收购行为,则显示出了其夺取多个移动互联入口的强烈意识。
 

  同样,对于拥有微信、移动QQ等稳固用户群的腾讯,更不必随风起舞,只要自己不出昏招(比如以突然收费吓跑用户),未来移动互联的霸主争夺战中,自有其一席之地。
 

  最后,“阿里浪”还将引发互联网巨头间的“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这个效应说的是,只有在追求安稳的沙丁鱼中放入好动的鲶鱼,才能保证沙丁鱼运输中的新鲜存活。“阿里浪”的牵手,虽然前途未卜,但在声势与舆论上,必将给百度、腾讯两个传统互联网巨头以强烈的刺激,这也必将加速两巨头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进程。
 

  可以想象,未来的移动互联战场必将硝烟弥漫,再上演一幕幕更精彩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