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一条消息内涵丰富。三亚市委书记在火车站“微服”打了一次车,竟等了55分钟。此宝贵经历让他感慨万千,也让这条新闻的读者们唏嘘不已。
  三亚市民从这条消息中读到了市委书记的亲善廉洁,而书记本人却在微信群里感慨:三亚出租车市场不能仅仅靠提高价格和限制数量来管理。
  诚然,提高价格可以分流乘客去搭乘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但假如其他公共交通比如公交车同样满负荷怎么办?限制数量更是南辕北辙,且不说人为计划出来的限制数量并不能正确反映市场的实际需求,限制措施本身就会带来诸多管理难题,并且给相关领域的腐败提供土壤。这两项措施就算曾经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放在打车软件已风车斗转的现实下,早已不合时宜。
  看来,张琦书记的感慨之语,恐怕得稍微改一下才更合乎当下城市公共交通现状的实际:三亚出租车市场不能再靠提高价格和限制数量来管理。那靠什么管理呢?我认为,还是得靠市场本身产生的自发秩序去间接管理。其实,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出租车行业的特许经营权一般都直接卖给出租车司机个人,后者除了正常纳税外,根本无须缴纳各种高额押金、租赁费和月租费,经营成本相对很低,再加上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出现“打车难、打车贵”现象。
  实际上,政府对出租行业的管理,是通过公司间接管理还是直接交由市场去自发调节,孰优孰劣,并非雾里看花般难以判断。政府有那么多的管理部门,对出租车个体经营户该征税征税,该收费收费,该处罚处罚……哪里需要中间环节去限制数量、管制司机,徒增交易成本?
  市场经济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出租车行业管理这一块,不少地方为什么还要死死攥着行政许可权力不放呢?这既不利民,也不合乎城市管理的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出租车行业的问题多多,但是改革为何一直推不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领导的往往都有专车、公车,根本体会不到普通人遭遇“打车难”的烦恼。这次三亚市委书记对“打车难”有了切身体会,希望,未来三亚能够找到病根,尽快对出租车行业改革,让市场解决“打车难”的问题。这样才能合理分流打车人群,再也不让领导和市民在风中等车55分钟了。
  本文来源:新京报;作者:朱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