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双十一,电商一个接一个的营销纪录正在不断地刷新,大众的购买欲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大家一边身陷购物狂欢的海洋,一边也在哀号:购物车太沉、钱包太扁!可惜,看到这么多打折、满减的商品琳琅满目地在网络上招手,又情不自禁地点击、支付。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剁手族”吗?
  与此同时,一则名为《注意!买买买或是精神病!》的消息也在微博和网络上到处传播。内容大意是:“近日,国际医学期刊的一篇分析称,有一种‘买买买’被称为强迫性购物,是精神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5%,大学生、女性都是高危人群。”
  一般我对这一类的新闻是保持怀疑态度的。因为它既没有新闻源,也没有准确的描述,更没有对什么程度的“买买买”才是精神病作出个界定;否则的话,如果喜欢购物就是精神病,你让中国千千万万“马云背后的女人”情何以堪!
  但有一点是没错的,真有一种病叫“强迫性购物”。美国有部电影叫做《一个购物狂的独白》,那位姑娘,因为喜欢疯狂地购物,把信用卡都刷爆了,被银行四处追债。她被视为行为障碍,不得不参加互助小组来治愈自己的“购物狂”病征。这种强迫性购物,就和一般的‘买买买’有很大区别。它“只重过程,不看结果”,在意的不是购买了什么有用的、喜欢的东西,而是购买的过程本身。在资料中,我看到对这种“强迫性购物”的介绍:
  “在心理学上,它被归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一类,确实算是一类疾病。同类问题中还包括赌博成瘾甚至滥用药物成瘾等。关于强迫性购物是如何出现的,目前认为成因和抑郁症有些相似——都和人大脑的神经递质紊乱有关。因为神经递质分泌和水平紊乱,不仅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情绪,诱发抑郁症这样的疾病;也可能影响到人的认知和行为,导致强迫性购物这样的情况出现。”也就是说,真正严重到需要就医的“买买买”症患者,是非常少的。
  其实,在前网络时代,购物狂也有;但如此普遍而大规模地滋生了疯狂购物的生活方式,那只能发生在支付方式极其便利、对商品的选择极其丰富之后。如果没有大量那种喜欢囤货、喜欢购买非必需品的人群存在,没有那种喊着要剁手却发现自己是“千手观音”的人存在,是不可能存在这种天猫奇迹的。别担心,这不是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需要解决的无非就是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的问题。我看了许多文章,讥讽那种喜欢购买便宜货,什么打折买什么,比如囤了一个阳台的卷纸、三年也用不完的洗发水、刚买了够用两年的卫生巾就怀孕了,仅仅为了打个8.8折或者凑单500减50。又或者,什么新鲜买什么,扫地机器人、一百年都用不到一次的按摩椅,占了小半个客厅的跑步机、一柜子没有剪商标的衣服。
  这些,笑笑就可以了,又如何?只要不是入不敷出、债台高筑,钱花在这儿和花在那儿,都非常个人化,不值得指责。花两万块钱买个喜欢的包包,和花同样的钱买一柜子的书,或者去韩国玩一趟,很难说谁比谁更正确。
  相比而言,我更不喜欢那种站在高处俯视芸芸众生,众人皆傻我独醒的姿态。有的人,梦想是瓦尔登湖,总认为世间物欲横流,都是有腥浊之气的;有的人,认为在双十一购物的都没有独立思考精神,将在招聘时不予考虑……这可不是我的臆想,微博上这样的言论多着呢。
  我想,就是花自己的钱买买买,何错之有?为什么不是被“精神病”,就是被“物欲化”?这个世界现在怎么搞得这么难了,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本文来源:新京报;作者:侯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