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将“双十一”这个普通的日子,打造成了中国网民购物的狂欢节。然而每一年“双十一”落幕之后,网络上都会出现一些针对电商发展的吐槽与反思,那么,电商崛起必然导致传统商业大量破产倒闭吗?
  首先,从产品角度来说,真正具备议价能力的产品,双十一那一天,甚至任何一天都是不打折不降价的,这样的产品在淘宝上也同样存在,互联网平台毁不了它们;而那些连价格战都打不起的企业,即使大家都明令禁止降价,早晚也会死于竞争。
  理想中的“寡头竞争”,即少数几家企业君子协议都不降价、利润较高从而有钱创新打广告的制造业格局,确实已经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了,但那是一二百年一轮轮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批批的企业在价格战中被淘汰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的产物。没有几十年优胜劣汰的厮杀,我们的制造业也不会成熟,产业集中度也不会提高。
  没有价格战的逼迫,没有人会努力提高效率、产品创新。真正的好企业是在价格战中炼出来的,不是理想者想出来的。市场从来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能做大的,大企业总是在众多小企业的尸体上成长。抱怨永远有,却永远没有用。
  此外,还有意见认为,“网店就业不是真正就业”,因此认为网店就业对于实体经济并无好处。网店就业当然不是国企就业,但是一个能每月挣个几千元的工作,对谁都是一份真正的就业,也许最初可能还只是低收入就业。但这一部分就业不能被忽视。
  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特别是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也许今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自我就业、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在家工作等等。至于如何让网店从业者更多地参加社保,取决于社保体制本身的改革与发展。要让人们“有尊严地生活”,首先要让人们有收入;而有尊严地生活,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由市场竞争的漫长过程创造出来的。
  计划经济的基本想法就是,严格计算每个人都只消费必要的东西,不存在任何浪费。可是计划制定者怎么知道、你怎么能定义什么是别人(不是你自己)需要的和不需要的?这是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的基本原因。双十一网友吐槽“在价格刺激下买了不该买的”,这也许被一些人定义为浪费,但这事实上是市场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是想让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一些虚幻的需求就会起作用,但是有它们的存在,比起计划经济在更大范围上无法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同时生产出大量没人要的东西,要好得多。
  互联网伟大技术革命的出现,可能就是要从此改变一些行业的生态,一些企业可能就是要与互联网共生共存。哪些行业的哪些企业,将来能在线下也有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最终是由新技术条件下的市场竞争决定的,是由企业的选择决定的,而不是由事先来计划决定的。
  互联网只是一种信息技术,它能够降低的信息成本,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做产品。但即使互联网被+了一万次,也并不能解决产品质量和各行各业技术进步的问题,代替不了制造业企业本身的成长,所以,积极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才更为重要。但反过来说,这也不是批判电商平台的理由。
  本文来源:新京报;作者:樊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