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市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已收官,上市公司享受的巨额政府补贴*7数据也浮出水面。
遗憾的是,虽获大量“进补”,上市公司的业绩却并不耀眼,不少公司利润甚至呈下滑趋势。
在“进补大餐”中,肥水明显流向“国”字头企业,占据全部政府补贴金额的约七成,获补最重的十大国企所获补贴,已与整个创业板的盈利相差无几。
七成补贴流向国企
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这一年度获得政府补贴数额再创新高。到4月下旬,据同花顺[3.99% 资金 研报]统计,共有1646家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贴,约占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的九成,总额达564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财政补助4000万元左右。而2011年补贴总额为470.48亿元,2010年这一数据为400.35亿元。
继2011年登上“进补王”宝座后,2012年中国石油[-0.35% 资金 研报]再次获得94.06亿元补贴,位列*9,这一数额也刷新历史纪录,比2011年的67.34亿元高出不少。中石油年报显示,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23.3亿元。中石化以28.14亿元补贴额紧随其后,名列第二。
获补贴数额超过20亿元的上市公司,还有中兴通讯[2.79% 资金 研报]和重庆钢铁[-2.20% 资金 研报]。
此外,东方航空[-0.33% 资金 研报]、上汽集团[-3.48% 资金 研报]、TCL集团[-0.70% 资金 研报]、中国国航[-1.45% 资金 研报]、南方航空[-0.58% 资金 研报]、海螺水泥[-3.83% 资金 研报]获得补贴数额超过10亿元。除TCL集团外,其余几家均为国企。*ST远洋[-0.30% 资金 研报]、中国铝业[-0.74% 资金 研报]、中国南车[-0.97% 资金 研报]、中国中铁[-1.36% 资金 研报]、中国中冶[-0.49% 资金 研报]、中国北车[-1.17% 资金 研报]等11家上市公司补助额在5亿-10亿元之间。
显而易见,在“进补”排行榜上,趋前者绝大多数为“国”字头企业。统计表明,仅获补最重的十家国企,所获补贴总额就达225.42亿元,这一数字已与创业板企业2012年度累计净利润247.6亿元相差无几。
而在564亿的政府补贴总额中,约七成流向了国有企业。在众多获补贴的上市公司中,国企数量约占四成多。
“在某种程度上,国企绑架了政府,使得政府不得不给它们高额补贴。国企掌门人位高权重,以保持国有企业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是经济基础为借口向政府要补贴。我认为这种想法完全错了,要实现共同富裕,与所有制形式没有绝对关系。”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对时代周报表示。
在北京企业研究所所长贺阳看来,政府“输血”上市公司,显然也与现行的政绩考核方式有关。“有些地方有明确的指标,今年要上市多少家公司,而一旦上市公司退市,也很难堪。一些已经上市的公司,是地方官员亲自定的项目,要退市肯定不行。一旦企业退市,对地方税收、就业都造成影响,这也使得补贴难以避免。”
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则对时代周报分析称:“对上市公司补贴,有股市低迷的因素,企业盈利情况很差,通过补贴给股市带来信心。补贴国企,只是把钱从政府的一个口袋放到另一个口袋而已,使得国企在账面上盈利状况变好。”
对已有直接融资渠道、相对而言并“不差钱”的上市公司进行补贴,在谢国忠看来,还有另一层因素:“这样又多了一层杠杆。通过财政补贴提高公司盈利,然后到股市里去放大。这样,钱从政府转到企业,一块钱说不定就变成十块钱了。”
补贴为财报“补妆”
与创新高的补贴数额有些不协调的是,“大补”后的上市公司,却普遍遭遇了利润的下滑,有些甚至是较大幅度的下滑。
以中石油为例,公司年报指出:“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2012年本集团实现营业额人民币21952.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人民币1153.2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3%。”
中石化去年业绩也同比下探。年报指出,公司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上升11.2%,但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比上年下降了11.4%。
国航、东航、南航三大国有航空公司也是“进补”常客,去年,共取得超过40亿元的政府补贴,各自数额均超过2011年,但净利润也普遍下滑。其中,东航归属于上市公司的股东净利润为34.3亿,同比下滑29.81%,而获取的政府补贴达到17.2亿元。
显然,能源、航企等国有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并未与政府补贴的增长同步,政府补贴更像是勉力提升其不断下滑的业绩,为其财报“补妆”。
而一些国企虽有政府补贴相助,也仍未摆脱亏损的困境,甚至有“越补越虚”之虞。比如去年*ST远洋、中国铝业和中国中冶三大央企获得的补贴数额达22亿元,但三家企业的累计亏损额高达247亿元。
步入寒冬的钢铁企业,是政府补贴的另一重点。确有钢企通过临时性的巨额补贴,暂时逃脱亏损乃至退市厄运。如重庆钢铁,2012年以20.02亿元补贴位居排行榜前列,而当年公司仅实现9880万元净利润。若无此项补贴,公司必亏无疑。事实上,2011年,重庆钢铁已陷巨亏,当年净利润亏损14.71亿元,若2012年再度亏损,将戴上ST的帽子。
在已发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近百家公司是靠政府补贴,才使净利润由负转正。TCL集团2012年净利润7.96亿元,同比下降21.43%。而该公司年报显示,2012年该公司累计获得的政府补贴达到13.28亿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8.07亿元。
此外,天山股份[-1.36% 资金 研报]、歌华有线[-0.31% 资金 研报]等虽然净利润达到3.19亿元和2.97亿元,但获得的政府补助分别达到3.39亿元和4.19亿元。
不当补贴结出恶果
对徘徊于“戴帽”或退市边缘的一些上市公司,政府出手救助堪称“雪中送炭”,不过,频繁的救助也易使企业患上“输血依赖症”,一旦“输血”停止或减量,有些企业立马再度陷入亏损泥淖。
在2011年通过高达11.65亿元的政府补贴成功扭亏、摆脱暂停上市风险的华菱钢铁[-1.02% 资金 研报],在 2012年政府补贴“断奶”后,再陷亏损。华菱钢铁的年报显示,到2012年,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约为1000万,比2011年减少了11.55亿元,同时,公司的业绩复又由盈转亏,净利亏损32.5亿元。
令人遗憾的现实是,大量的政府补贴并未真正让企业强壮,反而催生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无序扩张,导致企业最终交出难看的成绩单。
近年来顶着新兴产业之名,成为政府补贴重点的绿色环保行业,即为一典型例证。
光伏行业近年为补助重点,在获得补贴的几十家光伏公司中,海润光伏[-2.62% 资金 研报]颇具代表性。其2012年财报显示,该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达4.538亿元,而2010年、2011年获得的补助则分别为1100万元和1.7476亿元。与补助上升相对应的是,海润光伏在2012年获得营业收入为49.66亿元,同比下降30%,净利润为207.6万元,与上年同期创出的数亿净利润,对比悬殊。
巨额的资金支持,带来的是光伏产业的严重产能过剩。在绿色环保行业,由于政府对企业购买设备提供补贴,企业拿到政府补贴,粉饰财报,借此在股市增发融资,用以购买设备,再拿到更多的政府补贴,已演绎为业界通行游戏,遂成“怪圈”。“补贴新兴产业,本是一个好政策,却没有用好。”业界人士感叹。
“怪圈”之形成,在谢国忠看来,就在于对生产和需求的不当补贴,而补贴生产是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政府应该补贴研发这块,这是很重要的。对生产、需求的补贴一定要有足够的理由,不能打个概念就可以了。”
胡星斗认为:“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补贴4000多万,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而且每年都是巨额的补贴。企业形成一种心理,钱不是自己的,因此盲目发展,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大量的产能过剩、巨额的浪费。补贴越多,浪费越大。上市公司依靠补贴来生存,最终导致缺乏竞争力。”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也告诉时代周报:“对产能过剩,政府确是一个推手,难辞其咎,这说明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有问题。另外,政府用发放补贴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企业也就躺在了温暖的安乐窝里,难免竞争力不够。”
在胡星斗看来,政府补贴的另一恶果,是扭曲企业的真实业绩,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市场调节机制失效。“走这种靠补贴来助推经济发展的路,应该反思。”
浙江商人季隆达即深感政府补贴的不公。他说浙江某镇,只有一家上市公司,这家公司因此成了镇上乃至县里的“宠儿”。“每年都有上千万的补贴给它,但企业也没搞好,一不行就给它补贴。老板拿着钱去炒房地产,而且还借着‘宠儿’地位,欺压别的企业,把供货商的价格压得很低。这对别的企业很不公平。”
种种补贴名目繁多
综观上市公司年报,政府补贴堪称名目繁多,令人应接不暇。
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透露,对上市公司的补贴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法律有明确规定的;第二类是政策有明确规定的;第三类是行政上的安排。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越讲究依法补贴,而不是靠简单的政策或者行政安排。
目前根据法规、政策规定,有依据可查的补贴包括节能补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补贴、智能制造专项补贴、金天阳示范工程补贴等,主要是为了促进新兴产业如新能源、节能减排、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发展而设立。
在法律和政策规定之外,行政安排的补贴也大行其道,此类补贴随意性较大,名目颇多。如东阿阿胶[1.86% 资金 研报]享受了“良种驴扩繁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补贴,湖北宜化[-0.45% 资金 研报]则获取了“鄂托克旗就业服务局大学生就业补贴”等。
浙商季隆达即告诉时代周报:“地方上发放补贴有时候真的很随意,根本不通过人大,也没有严格程序上的约束。比如企业工资发放有困难,政府就给它来个就业补贴,理由似乎很充足,曰企业解决了几千人的就业。”
张晖明对时代周报称:“政府官员手里有权,很可能会借着补贴与企业进行利益往来,出现腐败。政府补贴企业,一定要有依据,否则就会打着种种名目发放,滥用补贴资金,实际上在坑国家。”
“从长远来讲,政府给企业补贴是不值得提倡的。政府手太长,会降低效率,造成不公平竞争。从严格意义上讲,拿纳税人的钱来补贴企业,应该有严格的程序,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钱往哪里去,应该有个法定程序。”贺阳告诉时代周报。
-
2021年最受会计人喜爱的10个微信公众号 高顿教育 2021-07-10 16:19:03
-
史玉柱不用空降兵 女儿不接班 高顿教育 2020-03-10 10:19:31
-
2017年CFA考试科目介绍及考试重点解读 高顿教育 2019-11-27 13:43:54
-
新鲜出炉的CMA高分榜,厉害了我的高顿学员们! 高顿教育 2019-06-28 11:59:40
-
双十一高顿喊你“来学习” 高顿教育 2018-11-10 13: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