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完了,家里的慧芳、翠芬、文佩都脱下了家居服和棉鞋,重新穿上高跟鞋和修身大衣,打散了头发、涂上唇彩,拖着装满了特产的箱子回到了自己工作的城市继续扮演Jenny、Susie和Vicky。
相比较刚回家时的那种感慨万千,不少人离开时几乎是抱着逃也似的心情。原因无他,天天被不同的长辈亲戚催婚而已。
你一定经历过的无语时刻
“妈,咱家的窗帘都旧了,不如换新的吧?”
“好啊,等你要结婚的时候整个家一起装修一遍,顺便换了。”
“爸,过年了你给我烧顿红烧肉解解馋呗?”
“多麻烦,上次你只吃了几块就嚷嚷着不吃了,剩下的我和你妈吃了好多天,等你带男朋友回来了,有人替你解决剩菜了再说。”
“走,今天妈请你吃早茶!”……你穿得特别随心所欲、舒适为上,结果到了店里,订好了位置不说,对面还坐了若干穿着整齐的阿姨婶婶和一个紧张局促的小伙/姑娘。
催婚这件事情,在过年回家的那几天被演绎到了极致,只要你到了法定适婚年龄,又单身无对象,那么基本上都能承受每天好几拨的催婚轰炸,从爹妈到亲戚朋友都能给你点颜色瞧瞧。导致最后那几天,基本能不开口就不开口,能不提任何和“结婚生子”有关的事情就不提,甚至恨不能早点到离开的日子,拖着箱子赶紧走人。
催婚,催不到点上的互相伤害
也许催婚这件事在父母看来是为子女着想,尤其是对女儿们来说,25岁一过就难嫁了、生孩子很辛苦、生完孩子不好保养、自己没有精力带孙辈了等理由都是家长们催婚的借口,然而事实上“催婚”催出的是对子女们日积月累的负面影响。
1.个人价值观不同,怎么催?
子女和父母的价值观不同,尤其是对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小城市去大城市工作的姑娘们来说。她们是价值观改变*5的一群人,不再依赖父母、丈夫,发现靠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自己说了算,发现身为女性自己的生活也有许多可能性。
如此,令她们不再需要通过婚姻、丈夫和孩子来增加自己的自我认同感,让自己在亲戚朋友同乡面前站稳脚跟。她们可以用更加有利的方法比如学习、工作、进修等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
一旦这样的价值观形成,和父母那种旧式的“婚姻才是女人的生命基础”之间自然火药味满满。
2.婚姻又不是必需品,凭什么催?
家人告诉你,只有结了婚的人生才是完整的,没有人是天生相配,都是互相相处至和睦的。意思是,只要你随便结了婚,就会升华到拥有完美的人生。
但是,一纸结婚证就是通向幸福的门票吗?
从前,没有洗衣机、没有各种方便的电器设备、没有频繁地外出吃饭,结婚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提高生活效率,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婚姻是一种“必需品”。
但是如今,生活如此方面,业余时间的消遣如此丰富,一旦有了另一半,这种自由立刻失去大半,而生活效率不见得提高多少。这笔“买卖”不见得划算,自然愿意得过且过的人就少了。
此时,人免不了要通过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秀之处,让自己愿意接受这样的“牺牲”和“失去”,若对方始终缺乏一个让自己甘愿放弃单身生活的“闪光点”,那么结婚的脚步自然就推迟了,所以父母以“必需品”的态度来催婚,自然只会引起反感。
3.结婚时机不对,怎么催?
我亲爱的闺蜜Vicky从家乡到上海读书、工作,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大学期间考出了ACCA,得以进入四大做审计工作,每天忙成狗都不抱怨一声,还趁着自己业余有时间去高顿读面授班提升自己,偶尔参加一些财务人讲座丰富经验。
她对自己的人生有一整套的计划,比如三十岁前攒下郊区一套房的首付,比如十年以内还清房贷,比如若干年后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享受人生。
在这样的计划里,结婚这件事被安排在了攒下首付之后。这对于在大城市里生活的Vicky来说,三十岁后结婚真不是大事,但是对于她远在故乡的父母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大难题,甚至是件“丢人”的事情。
但她真的要为了父母那遥远的颜面而放弃自己的计划?恐怕没那么容易。
4.结婚意味着更多的后续,我们年轻可我们不傻!
很多父母在催着儿女结婚时总会说出诸如“只要你结婚了……”“只要你找到好人家……”之类的话,好像结了婚之后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但是前人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若是相信了,才是too young too naive。
结了婚后,*9道堡垒被攻破,父母们一定会乘胜追击要你赶紧生孩子,不惜说生了之后他们来带;可是生完之后你发现他们多半会用“宝宝的成长只有一次,怎么能少了妈妈”来促使你将重心放在家庭和照顾孩子上。
多少不过二十三四岁的年轻姑娘们就是听信了这些而使自己本就充满了竞争的职场变得更加艰难,最后不得不以辞职回家全职带娃结束。
若是你,你愿意吗?放弃大好年华、无限可能、精彩未来,连享受都未曾享受过,就回归“田园”,人家好歹是洗尽铅华,你连染料都没染上身,谈何“洗”与“回归”?
▎本文作者Esther,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