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JPG

 

 

金融改革,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可是改哪里呢?P2P已经成了往事,在现有金融监管的强度之下,中国已经不会再有新的P2P公司注册,而中国面临的金融改革问题,远不止P2P一项。

 

29日的“金融界论坛”上,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给出了答案,在笔者看来,这样直击痛点的发言,在此时此刻显得很及时。中国金融行业2016年剩下的几个月里何去何从?

 

陈雨露认为,金融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高速货币供给和高杠杆率与社会要求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之间的矛盾;二是金融业自身快速发展与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三是现代金融业发展与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说法,很久没有在金融行业看到了。这样的说法也很好的解释了目前金融行业的问题所在。首先聊一下高速货币供给,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不过,几乎每个国家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因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货币超发,可以直接造成物价上涨,不过物价上涨的原因,也可能是需求增加或者供给减少。两者联系起来的关节主要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人们习惯性认为物价上涨一定是通货膨胀。但是,在超发的货币没有投入消费的时候,被更多的服务或者科技产业消耗掉,反而促进了社会进步。例如全球知名的Google、Facebook等,Facebook本身并不值钱,但是如果这个概念拥有资本就会拥有价值,这部分资本可能是货币超发的带来的,而非实业投资过来,这样就可以保证可以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财富,带来社会进步。

 

今天,创业热潮带来太多的idea,一个优势的想法可以吸收到资本从而形成产业,以至于过去的货币超发对于中国经济带来的作用是积极的,是保持市场流动性和活力充裕的条件。有报道宣称,在上海的九个人中,就一个创业者,但是能够收拢资金的创业项目已经变的越来越少,于此同时,货币超发的节奏并没停止,所以迎来一度物价上涨。

 

再就是“三市”问题,即股市、汇市和楼市。三市在2016年开局都上演了疯狂,尤其是楼市,搞到现在还是热点。这个时候杠杆高了,大家纷纷贷款买房,用明天的钱买今天的房,房价越高,杠杆越大,银行为了挣钱放贷,钱都进了楼市,流行性自然就差了,然后就等着央行释放流动性,。一旦有了流动性,大家又要投进楼市,等到央行也没钱的时候怎么办?印呗。所以,货币供给增长12.8%,贷款增速14.4%,而GDP增速是6.9%。虽然钱印多了,但是还仍然紧缺。

 

这就是*9个矛盾:高速货币供给和高杠杆率与社会要求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之间的矛盾。

 

其次,来看第二个矛盾。中国金融行业发展有多快,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P2P,在很多人在盘算进入P2P行业捞金的时候,忽然发现,中国的P2P已经停止注册了。

 

金融有多重要?一个新产业要想做出成绩来,就需要金钱支持,这就是很典型的金融问题。金融的目的就是融金,用来发展新行业。当然,人们有了钱,总得存起来,要么存在家里,要么存在银行,要么投资到各种金融产品里去。大多数人都有理财的需求,而且这个需求变的越来越大,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等都是大家选择的对象。在这样的基础上,各种金融衍生品也越来越多,一家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有上百种理财产品,这样的金融行业快速扩张甚至已然伸到学校,为没有还款能力的学生提供金融服务。

 

实际情况是,中国的金融实体服务能力很有限。为什么这么说?金融机构筹款是为了投资,而投资是为了挣钱,实体经济不景气的今天,还有多少值得信赖的项目呢?没有办法,只能把钱扔进股市或者其他虚拟经济里挣钱,大量资本依靠有限的实体经济挣钱,这个回报率有点惨。

 

还有一些皮包公司,根本没有资本承载无就敢接受投资,这就是在圈钱,一旦所谓的投资项目崩溃,剩下的全都是泡沫。

 

最后一个矛盾是金融行业发展与现行监管体制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就很清楚,像极了病与药的关系。什么样的病有相对应的药来医,如果是疑难杂症,现成的药就没效果了,需要研究新药,这就是新病还得新药医。金融行业现行的监管体系能够管住一些金融问题,不过,眼下的金融行业变化多端,日新月异,尤其加上互联网以后,玩的花样更多了,随便一个中文名字后面加上一个“贷”字就是新产品。可是监管体系的更新不可能这么快。

 

目前的政策制定,仍然属于资本带着政策跑,怎么样让政策的制定跑到资本前面,这个就是当下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未来的金融改革问题,陈雨露副行长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机构体系,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改革货币政策框架,以及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

简单的说就是,金融体系还是要建设的,但是不能盲目图快,金融创新还是要有的,但是不能好高骛远,金融监管还是要建设的,但是不能输给资本。

 

▎本文作者M先生,来源高顿网校(金融看客)。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