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理解与分析(第51,53,55题各7分,第52题8分,第54题6分,共35分)
5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节选)
请回答:
(1)这段文字用了哪些典故?(3分)
(2)这段文字中的典故分别表达了崔莺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52.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选)
请回答: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反对什么观点?(2分)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少纵则逝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观点?(3分)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岂独竹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提倡什么样的艺术创作理念?(3分)
5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①,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②,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节选)
【注】①张巡、许远死后,肃宗追赠巡为扬州大都督,远为荆州大都督,并在睢阳立庙,当时称为双庙。
②贺兰: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当时他的军队驻扎在临淮(今江苏盱眙县西北)。
请回答:
(1)这段文字中所描写的南霁云性格特点是什么?(2分)
(2)这段文字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南霁云这一人物形象?(3分)
(3)这段文字体现了作者对贺兰进明持什么态度?(2分)
5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那里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
请回答:
(1)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文艺创作中需要注意的什么问题?(2分)
(2)这段文字反映作者在文艺创作中对文字的运用持怎样的态度?(2分)
(3)这段文字是怎样论证文艺创作中需注意的问题的?(3分)
5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了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
(钱锺书《吃饭》节选)
请回答: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这段文字主要通过“吃饭”来揭示什么样的矛盾关系?(2分)
(3)这段文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一般的比喻相比,钱锺书这段话中的比喻有什么特点?(2分)
版权声明:本条内容自发布之日起,有效期为一个月。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
2017河南普通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一) 高顿教育 2023-04-23 09:34:51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