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首批恢复建设的政治学的二级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帮助大家更好地报考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高顿小编整理了一批政治学理论考研知识点,本文主要分享“权威主义”考研知识点梳理的详细内容。
一、权威主义的概念
权威主义是指介乎极权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之间的一种过渡型的政治体制,既有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
权威主义一般产生于集权专制统治向民主政治过渡的国家,表现出过渡性、合法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征。它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局面,为向民主政治迈进打下了一定基础。政治发展的逻辑与现实决定着权威政治不会作为常态存续下去,应向民主政治转型。
二、权威主义的提出背景
德国二战时的极端暴行这一现象的持续引起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的兴趣,他很好奇为什么文明开化的人民会接受这样的行为。弗洛姆依据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影响做出了一番解释,他认为天主教的衰落和新教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予个体史无前例的自由,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信仰上帝和指导他们的经济活动。但是伴随着这种自由,每个人的责任感被提升到了极大的高度,按照弗洛姆的说法,很多个体对这种程度的自由感到害怕并试图逃避,他写了《逃避自由》这本书来阐述这个思想。为了避免这种令人困扰的选择,一些人将自己的意愿从属于政府或者教会等外部权威,并安慰自己说“只是服从命令”。相应的,一些人喜欢对社会阶层低于他们的人发号施令,并且认为这些命令是毋庸置疑的。弗洛姆创造了“权威人格”这个词条来描述这种人格特性。这种人在德国是广泛存在的,他认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纳粹主义会在德国滋生。
弗洛姆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影响一般民众的社会势力。不过,他也承认并非任何人都会在描述的这种环境中变成权威主义者,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这一现象表明人格特性是相当复杂的。十年后,由心理学家组成的“伯克利小组”尝试解释权威主义者和非权威主义者之间的差异。这些心理学家受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的委托,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造成大量死亡和灾难的反犹太主义势力兴起的心理学原因。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权威主义人格》一书,是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
本文内容整理自《政治学概论》等参考书籍及百度百科。
以上就是【政治学理论考研知识点梳理之权威主义】的全部解答,如果你想要学习【考研专业课】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前往高顿考研考试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