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小编在11月8日为您整理了一则业界评论的文章: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3方案——郎咸平
  随着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APEC会议的举行,以及中国领导人的频繁外交,福塔莱萨宣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等足以改变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说法尽管还没有得到官方确认,但我们却可以从前述重要战略里窥见一斑。这场关乎中国经济去过剩产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为何如此重要?它应该如何实施?我在著作《郎咸平:让人头疼的热点》中,从宏观面到微观面详尽地解析了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问题。以下为图书正文部分节选,以飨读者。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从制造业大量流出的民间资本要怎么保值、增值?根据我的观察,它们一小部分成为了民间借贷的本金,而更大的一部分流入了房地产市场。于是我们就看到过去10年间,我们的房价“一飞冲天”;而且政府在此间推出的43次房地产调控政策无一可行。为什么?因为楼市的病根在制造业危机,更准确地说就是民营企业没法生存。
  这就演变成了一个关键命题,拯救制造业可以挽救我们糟糕的实体经济和房地产行业。具体怎么做?我认为关键切入点是营商环境的改善,而这里面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减税。2011年上海率先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2013年4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范围。很不幸地告诉各位,我们的税改并没有让民营企业获得多少实惠。根据我的研究,上海营改增对于年营业额在6万元到80万的小企业基本没起到什么大的减税效果;80万到大型企业之间,也就是所谓的中小型企业,它们基本没有得到任何实惠。那么*5的受益者是谁?是东方航空、海舶股份、锦江投资等国企或大型企业。
  再说老百姓。2013年6月,“钱荒”席卷了我们的商业银行系统。为什么会有“钱荒”?浅显的说法是央行不肯像过去那样,在*9时间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导致商业银行手里缺钱。但是我们膨胀到100万亿的M2难道还不够市场流通使用吗?告诉各位,如果这笔金融资源是合理分配的,绝对绰绰有余。但现实是,因为大规模投资计划,以及信托等影子银行渠道,导致银行贷款大量流入“铁、公、基”建设项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国有大型企业,甚至是房地产开发商手里,结果是什么?资金一旦介入,一般情况下短期内很难回笼,甚至会出现坏账风险。在银根吃紧的时候,如果央行不出手救援,商业银行就会闹“钱荒”。
  如此看来,“钱荒”是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玩的“把戏”,民营企业和老百姓很难参与其中,但由“钱荒”引发的恐慌和危机却是“全民共享”。什么意思?老百姓首先担心自己存在银行里的钱取不出来,同时担心作为中国股市权重股的银行系如果坍塌,自己必受池鱼之殃。这就是作为“二等公民”的悲哀,没有参与权,但必须承担后果。而且坦白讲,我们的老百姓在资产保值方面一贯是没有安全感的。
  关于社会资产,我必须在这里和各位澄清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我们的普通老百姓真的没有传说中那么有钱。2012年6月时任证监会主席的郭树清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说,中国的储蓄率是52%。但其实我们的存款分布非常不平均,占人口90%的普通老百姓,平均每个人的存款其实只有7000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公民,大多数人的存款为什么这么少?因为*9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第二没有好的投资渠道是专门面向普通老百姓,让他们实现钱生钱。
  在如此窘迫且残酷的情形下,我们迎来了股市改革。我过去反复强调过,美国政府透过打造健康的股票市场,让买股票的老百姓从中获益,实现“藏富于民”。那么我们的股市改革是怎么做的呢?我认为相对于创建完善的股市制度,我们的证监会更倾向于加重管束的力度。我必须要提醒我们的政府,在证监会本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在不改变造成股市供需结构扭曲失衡制度的情况下,严管其实就是乱管。我们的股市需要的是什么?是能够让股票自由进退的有效机制,是能够彻底杜绝内幕交易、强制公司分红的长效机制等,只有这些政策才是真正有助于老百姓投资获益的。
  股市长期熊市的另一个后遗症就是,我们的民间资本不顾一切地寻找投资机会。比如在全球金价暴跌时,老百姓希望透过“抄底”买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个发生在2013年4月的戏剧性故事,媒体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中国大妈大战华尔街”。最终结果是老谋深算的华尔街做空黄金成功,而我们的很多老百姓用真金白银的代价,体验了一把国际投资大腕的操作水平。不过我更关注的是,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二等公民”们是否能收获一些投资经验;我们的政府是否真的只是在这件事上作壁上观,而没有从中得出什么有利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新思维。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