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高顿网校小编在11月20日整理出来的业界评论的新闻是:杜静表示别让超然利润变成商业银行自缚之“茧”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规模扩张速度大大快于获取利润的真实能力,且在利润膨胀过程中风险经营基础能力持续弱化,是十分可怕的趋势。背后隐含的是成长危机、关系扭曲、基础脆弱和生态恶化的危险,正在自缚其手脚,自残其活力。商业银行经营的“超然利润”状态,是下一步淌过改革“深水区”绕不过去的坎。切实把被“超然利润”缠身并迷失、自恋其中的商业银行拉回市场化发展轨道,融合进与实体经济荣辱共处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银监会本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2645亿,成为全球*9大“金融利润体”。工行以逾2200亿的经营利润,超过美国苹果公司成为全球最赚钱公司。近10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复合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是其他行业综合平均水平的三倍强。但应警惕的是,无论利润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无论利润现实格局还是未来趋势,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走向市场的“超然”地位:一方面,收入来源越来越超脱甚至游离于实体经济“母体”,随着以资金“空转”和“泛媒化”的所谓创新,出现了获取利润高低、多少、强弱,与经济基本面、行业景气程度和实体企业生存状态关联度越来越低的诡谲现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成本越来越偏离甚至背离风险经营的“根基”。涉及风险综合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础性、日常性和选择性投入(支出),所占比重极小,欠账较多。本应持续投入(支出)的内容反倒变成了商业银行的即期利润。商业银行这种利润规模扩张速度大大快于其获取利润的真实能力,且在利润膨胀过程中风险经营基础能力持续弱化,是十分可怕的趋势。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市场的单体都以追求利润的*5化为经营目标。理论上讲,利润是经营或投资的回报,具有对于经营或投资的原生驱动力;利润率是成长能力的体现,具有对于发展能力的内在约束力。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超然利润则越来越背离这些目标、原则和精神。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生态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基础性机制性不公平。商业银行业务在超然利润下的表象繁荣和发展短暂兴旺,背后隐含的是成长危机、关系扭曲、基础脆弱和生态恶化危险,这正在自缚其手脚,自僵其机制和自残其活力。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存、贷款利息差。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存贷款利差在3%左右,高于发达国家或经济体,低于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体,处于适中位置。但由于我国存款利率没有市场化,加之社会投资渠道不多,因管制而低于市场利率的存款资金,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5贡献因素和主体力量,并积累形成典型的“衰退式盈利”模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有存款就有利润,谁存款多谁利润就大。这种导向诱发了商业银行发展能力方向上的错误,其全部发展能力被单纯和简化成了存款发展能力。这混乱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实现能力,模糊了商业银行以风险能力大小选择市场行为的经营特质。从表面上看,存款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种手段和方法无所不用其极,而实质上存款资金在商业银行之间的配置和流动,始终没有摆脱拼垄断能力、拼财务资源和拼人力成本的初级化“套路”,大部分情况下表现得更不理性、更不合理和更不市场化,加上资产业务过度的“加杠杆”,越来越大的存款波动产生的偏离度,不仅影响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运行,而且持续虚脱其发展能力。
  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利润状态的“反差”越来越大,已使“水与舟” 市场关系扭曲甚至颠倒。一方面,在实体经济经营和利润全面“失血”的情况下,金融资金融合实体经济的偏好和本能不断弱化,并具有更多“钱追钱”的嗜好。一部分信贷资金实际上已不再参与实体物质的价值周转,有的虽然形式上参与了价值周转,但往往通过各种“回流”方式,回到商业银行体系或虚拟经济领域内,以“空转”完成价值再配置。另一方面,金融资产与实体经济融合中,滋生了人为拉长债务“链条”的习惯做法,在推高企业债务杠杆的前提下,完成商业银行利润的所谓多样化和*5化。商业银行和实体企业之间,发展动力的同向性和共生性越来越差。在某些领域、某种业务和某类对象上,甚至商业银行业务手段越丰富、业务创新越活跃,实体经济的资金合作环境反倒越窘迫与越紧张。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1%左右的不良贷款率,并不客观和真实,更不能表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优良。毋宁说,过高的风险资产准备成本,与制度性缺失的基础风险管理手段投入不足,正把我国商业银行拖入风险管理能力不断下降的“慢性中毒”陷阱之中。这是因为,已形成的超额风险资产准备金,积累了其“以丰补歉”消化不良资产的巨大财务资源。通过消耗历史和制度性财务资源,大量核销不良贷款,延缓和掩盖了不良资产加速上升,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产生了不屑一顾的轻视和常态性放任、放松甚至麻痹的行为惯性。对于可能新产生的各类不良贷款,商业银行还出现了“鸡生鸡”的怪胎与变异机制,就是以不断追加贷款资金的方式,通过对僵尸企业贷款,在延续贷款周转中,将企业贷款变成商业银行利润。
  在商业银行广被社会诟病的“躺着赚钱”的背后“站着”的,是众多、庞大但效率不高的各类商业银行机构及市场行为集合。这是问题的关键和本质。这种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变过。正是超然利润的“底气”作祟,既让商业银行行为方式选择不计后果,又让其行为后果产生更多盈利。
  在我国经济向中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轻松赢取超然利润的格局已难以为继:赚钱效应的独有和独占,必然把商业银行推向市场“孤独者”的危险地位;而缺乏变化管理的风险体制和机制,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力不从心的风险事件博弈困局;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以垄断存款为背景裹胁的粗放化经营实际,终究会被放大,商业银行发展能力将被萎缩、限制和分化。
  金融生态是经济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参与对象和基本要素互为促进、包容成长,是任何一种生态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商业银行经营的“超然利润”状态,既是改革以来各种问题积累、沉淀的集中反映,又是下一步淌过改革“深水区”绕不过去的坎。切实把被“超然利润”缠身并迷失、自恋其中的商业银行拉回市场化发展轨道,真正融合进与实体经济荣辱共处的生态环境之中,刻不容缓。
  (作者系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起草专家之一,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监事长)
  来源:上海证券报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