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民不断增强的保险意识,现在购买分红险作为理财产品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很多人直接就将保险产品归结为一种理财产品,认为只赚不赔。然而现在不少保险却喜欢“装扮”一番,它的理财功能成为销售人员宣传的重点,也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但是过分重视保险的理财功能,而忽略其基本的保障作用也会误入保险消费的误区。
  分红险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人寿保险。
  2012年12月,央视曝光分红保险猫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高收益”成保险卖点
  “当初买这款保险主要就是冲着‘高收益’,以为既有收益又兼具保障比理财产品合适,也没多考虑其他问题就签了合同。但现在想想这款产品并不合算,不但期限长,而且保费高,每年缴纳这么多钱,给我的经济造成很大负担,最主要的是我感觉这个保障并不高。”6年前,南充阆中市民付先生先后曾买了3份分红型保险,每笔50万元。*9笔到期后,利息共7万元。今年3月27日,当付先生拿着单据去领第二笔利息,却傻眼了。“同样的险种、同样的金额,利息怎么就平白无故少了两万呢?”
  相信和付先生存在同样心理、有类似遭遇的市民并不在少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本来不确定的红利现在却成了保险销售人员的销售重点,“收益高,外加红利,比你存在银行划算多了。”这样一番销售下来大多市民都会动心。
 
  回归理性认识分红险
  “前几年分红险获得了大发展,但这并不是偶然。”业内相关人士对记者称。分红险*5的特征是除了提供风险保障和合同约定的保证收益外,客户还可以分享保险公司运营管理分红险业务产生的部分盈余,这一盈余即是保单红利。
  其实,众多消费者的心态一样,都希望保单还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分红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理财工具,保障性是它的*5属性,只不过附属了分享经营收益的功能而已。”业内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被习惯归类于理财产品的分红险和万能险,仅仅只是产品形态的不同,在“分红”抑或“万能”的外衣下,重在对各类风险的保障和补偿,诸如生、老、病、死、残等,保障性是分红险的*9属性。
 
  提醒:中途离场保户利益受损
  市场上分红险林林总总,究竟哪一款更“实惠”?专家提示,由于各险种的保费在保障账户和投资账户分配比例不同、红利计算基础不同以及各公司投资、分红理念不同,对各险种一时一地的“分红力度”做简单对比并不科学。投保时,为保障功能计,应选择实力雄厚、产品开发能力强的公司;为长期收益计,应考察承保公司的投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保单红利是一个变动的数字,长期持有才能获得超越平均水平的收益。若投保者为一时收益下降退保,不仅保障利益和保证收益有折损——需单方面承担较高的退保费用损失,也享受不到长期坚守所收获的较高收益。
 
高顿网校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最热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