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高顿网校小编在3月14日礼拜六*7发布的业界评论文章是——刘淄川分析了到底应不应该延迟退休
  无论你喜不喜欢,延迟退休的确是离你越来越近了。全国两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希望今年就能把延迟退休方案制定出来,明年报经中央同意后向社会征求意见,后年正式推出,不过实行时会采取“小步徐趋、渐进到位”做法,每年只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经过相当长时间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近年来延迟退休引起巨大争议,网民的意见以反对为主,专家也分成两派。在此我们倒不必先入为主地认定多数人的意见就是对的,那些主张延迟退休的人就毫无理由。随着中国医疗与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持续时间会延长,退休年龄可以适当推迟一些。另外,也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不愿接受延迟退休,尤其是那些60岁以后仍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劳动者,年龄越大,他们能从自身经验和专业能力中获得的收入就越高,他们不愿早退休,而是想多领取几年工资(通常会高于退休后的养老金),另外延迟几年再退休,养老金计算的基数也会增加。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综合各方的意见。
  然而目前支持者的主要理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就是要缓解当前的养老金压力,延迟退休可以延长劳动者的缴费年限,并缩短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从而缓解压力。养老金短缺压力的重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如尹蔚民介绍的,目前我国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到了2020年为2.94:1,到2050年将降到1.3:1。
  这个理由的一个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抚养比,因为只要中国能深化改革,加速创新,提高生产率尤其是全要素生产率,未来较少的劳动者完全可以养活较多的退休者,这也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不过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要缓解养老金压力,并不是只有延迟退休一条路,我们还可以增加政府财政对养老保障的投入,用国有资产收益去补足养老金等,而不一定非要让劳动者付出延长缴费年限的代价。
  与此同时,延迟退休不仅是养老领域的问题,我们还应看到它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延迟退休会对不同群体造成大小不同的冲击。有媒体计算,“70后”和“80后”可能刚好赶上延迟。不过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对低技能和高技能劳动者的冲击不同。对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者而言,年龄增长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劳动能力,而白领主要是依靠技术、经验来工作的,年龄对他们有时还是优势。所以我们应该考虑,由于所受冲击的不同,对这两个不同群体能否区别对待,而不是一刀切。另外延迟退休会影响年轻人的就业。目前欧盟国家年轻人失业率高涨,就与退休年龄晚有关,足为借鉴。
  支持者往往以国外的延迟退休做论据,但做此比较者应该注意,欧洲福利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制度僵化,但其福利体系本身的效率和公平性依然较高,目前主要是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慢从而造成财政压力大等外部因素,冲击了既有的福利制度。同时发达国家的体力劳动者占比低,所以推行延退的压力不大。这与中国的条件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还应该看到,民间对延迟退休的不满意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养老制度的整体不满—比如社保的统筹层级低、影响劳动者自由流动,比如不公平,又比如民众对政府管理下的养老金实现保值增值没有信心,对老年生活保障充满焦虑等等。所以出路只能是从整体上加快改革,让养老保险不再显得像是负担,而是福利,让民众感到既公平又安心,那样的话,理性的人都会接受客观形势所要求的任何必要的改革,就像延迟退休。政府还应该降低社保缴费率,从而增加民众的当期可支配收入,这就可以把对养老安排的选择权更多交到民众手里,同时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繁荣。
  养老金压力是个现实的问题,但我们应该问问根源在哪里。养老金“双轨制”长期存在,有的群体享受太高的养老保障待遇,养老基金的管理不善,不能与时俱进的人口政策造成的人口结构变化等等,都是让养老金承受重压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个治理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破解这个难题还是需要政府在改善治理方面下功夫,而不是用技术性的调整来左支右绌。延迟退休改革肯定要付出成本,政府应该有智慧、有能力把这些成本承担起来,而不是最终都落在普罗大众的肩头。
  来源:投资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