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点,拿出手机,本来是想给爸妈打个电话的。按下锁屏键,输入密码,打开屏幕刚想打开电话记录,却发现好友发来了一条微信,打开后:
  “刚刚收到了他们给我发来的结果,说我没有通过此次面试,谢谢我的参与。这封邮件映入我眼帘的*9眼,我真想握紧并且用力摔掉手机,说实话,从开始找工作到现在,我真的已经算不清这是第几回收到这样的邮件了。但扬到*6点的手机却又被我慢慢地放了下来,因为我觉得这是我自作自受。
  毕业看到他们一个个都有好几个offer在手里,做幸福的选择犹豫去哪里时,我却一个都没有,真的,一个多没有,拒信倒是一大堆。我现在很无助,也很迷茫,不过我却没有悔恨的权利,因为我没有好好地对待我的大学,现在它开始报复我,我无话可说。”
  发微信的是我朋友的同学,毕业季找工作,和别人一样忙着投简历,忙着跑招聘会,忙着整理面试问题,忙着参加一场又一场的面试,结果却不尽人意:已经临近毕业,别人都已经落实好工作了,她却连个谱也没有。
  她的大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度过了空虚而无聊的四年”,简言之,白白地混了四年。本来她就学了一个非常泛甚至很水的文科类专业,自己也不怎么上进。刚进大学的那会儿还挺意气风发的,毕竟刚刚经历过高考,雄心什么的都还在。大概一两个月后,尝到了没人管没人束缚的喜悦之后,渐渐地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了。
  课,先是每节课必听,而且还要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好笔记的,一边听课还一边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想到了什么问题还记下来下课跟老师交流。后来,给自己开个小差,玩玩手机吧,笔记干脆不做了,反正到时会发PPT,考试照着老师划的重点背混个及格就行了。
  再后来,开始逃课了,逃个一两次,再到批量性、大规模地逃课,而且越逃越心安理得,还怂恿寝室里的其他小伙伴跟她一起不去上课。
  她还有自己的一套“逃课逻辑链条”:反正去上课,也不一定能学到东西;学到东西,也不一定能考到好分数;考到好分数,也不一定拿到好名次;拿到好名次,也不代表就一定能毕业;能够顺利毕业,也未必能够找到好工作,那还不如不去上课。得,这个封闭的环终于形成了。

 
  后来,她就对学习不怎么上心了,天天在寝室里看美剧,逛淘宝,打游戏,食堂也懒得去,干脆叫外卖。社团活动,刚进大学的时候也加了几个,后来觉得没意思就不去了。班委更是嫌麻烦,懒得去竞选,分给她什么任务也能推就推,能打折扣就给你打折扣。别人修双学士,考证书,她也全当没看见,她那套闭环逻辑又来了一遍:反正去考证,也不一定过;过了也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
  其实她是那种人很安静,性格稍微有点内向的人。在班里也比较低调,不怎么说话,那种演讲比赛、竞选、组织活动什么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那种活动一贯是采取回避的消极态度。虽然也没人逼着她参加。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吧,你锻炼得越少,就越不想锻炼,慢慢到后来你已经形成了习惯性的逃避心态了,内化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为你自动屏蔽了很多本来可能可以去改变的机会。习惯其实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特别是这种无形的、难以抄底的消极习惯。
  你可能疑问这种很安静的人,是不是喜欢自己看看书,抒发抒发感想什么的,一般都有这一处优点的吧。可是,大学四年,也没看她读过什么书。你要说真看了什么,那也就是专业课那些教材吧,也不是自己自愿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前突击几个晚上的,不用等考完后,考试的时候看了什么就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所以长期的不思考,不读书,还让她的思维和语言同步性产生了很大的脱节,即心里知道是个什么意思,就是嘴上不清楚怎么说出来。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真的挺痛苦的,不去说又不敢说,这样下去甚至开始有意回避与人的正常交流,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享受片刻的欢愉和安逸。
  有一次,我们说有志愿者活动,问她要不要一起去,她嫌路途太远,不如看部电影;有一次,寝室里其他一个室友为了考CPA,正在听高顿网校的网课,问她要不要一起听听看,她嫌太难婉拒了;还有一次,考研讲座问她要不要一起去,现场听听师哥师姐们的经验,她觉得考研那么累自己肯定不会去考,也没搭理这事儿。
  因为她当时拒绝了那么多次改变的机会,所以毕业找工作轮到别人不停地拒绝她了。
  一次考研讲座,你也许是无意看到热闹而进去,也许是无聊陪朋友一起去的,但也许别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改变你对考研整个的看法从而做出至关重要的人生决定;一次志愿者活动,你可能是随随大流,大家都去所以我也去,但却可能从这次活动中发现你以前并未发现的擅长的技能或是闪光点,让你重新对自己改观;一次CPA或者司法考试甚至考个小语种证书的决定,你可能因为仅仅是为自己找点事干,不至于浑浑噩噩,但以后却可能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派上了用场。
 

 
  我的另外一个同学,还没毕业就考取了名校的研究生,风光无限的背后,其实是你难以想象的付出。她从大一就立下了要考研的志向,要知道很多人都是从大三大四才开始的,而且她的志向特别坚定,能够坐下来天天泡在图书馆里,累了就休息休息,再继续奋斗。如果你还在相信这个世上,我不说少数情况,真的有不努力就可以随便找到好工作考上好学校的例子,那你在精神上已经陷入失业的危机了。
  大学混了四年,还是混了四年大学,乍看之下,几乎一样,但细细品位,其实略有区别。前者混的是时间、青春、精力,后者混的是人脉,经验,学识,境界。所以后面的一个“混”,其实打个引号会更加恰当。因为它是以大学主流的标准去多经历,多参加,多尝试,多实践,多交流。只要是去经历,就一定会有收获,经历越多,收获也就也就越大。
  把大学给“混”好,而不是去混四年时间,虚度光阴。相信很多人都见过那篇A4纸上看人生的文章,其实人这一生很短暂,大学也一样。四年的时间,过得有多快还用我来跟你们再强调一遍吗?
  而且,你觉得年轻时候的四年,和50岁、60岁之后的四年相比,价值能一样吗?这张纸上,最炫灿、最工整、最能实现飞跃的,其实就在这四行上。这四行走好了,剩下的不说一马平川,也是省去了很多浪费的行数甚至可以实现增值;这四行不走好,你将无限地用以后的行数来弥补这四行的缺失,并且交织着各种“假如当初”式的悔恨体,非常痛苦。
  大学混了四年,你不失业谁失业?
  ▎本文作者Natalie,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