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值得我们为苏炳添喝彩,因为他创造了亚洲人的记录,*9次站在世锦赛百米赛道决赛的舞台上,为黄种人提气,让世界赞叹,给中国乃至亚洲的田径迷们新的惊喜。
  这一刻,值得我们为博尔特鼓掌,顶着“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男人”的称号,铸就风一般的黑色闪电;剑指终点的豪迈,划破赛道长空,虽已巅峰不再,却依旧闪耀,壮志凌云不输当年。
  鸟巢和田迷的呼声鉴证了苏炳添的奇迹。
  除了打破记录那些表面数字层面的东西,苏炳添其实真正创造神话令人出乎意料的地方,是在他在并不具有优势甚至是处在逆境之下完成这一盛举的。正是这一反差,让苏炳添的成功来得颇为不易甚至无比艰难。
  苏炳添的身体条件,主要是身高,长久以来一直不被外界看好,因为放眼看来,对于100米这个考验人类速度极限的项目,像博尔特这样天生腿长手长、身材高大的运动员才是百米赛场上最闪耀的明星,因为他是最符合条件的“巨星”标配。
  在中国的大学里,那些类似于“博尔特”气质的学生一眼就能够辨认出来:上天给了他们不用花费多少精力就可以获得极大收益的良好的天赋和资质,进名校,读最热门的专业,远远地将身后的一群人以极大的差距甩开。同样是100米的距离,他们站在起跑线上就比普通人“高”了一大截;距离终点很近的时候,不费吹灰之力的他们还可以有时间左顾右盼,张望已经被拖得气喘吁吁的对手们,有时还故意放个水以王者的姿势来俯视。
  诚然,这样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也有一部分“苏炳添”式的学生:天赋条件并不是非常出色,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走在人群中也是立马被淹没的那款,需要不懈地努力才能谋得命运的改变。一边羡慕着“博尔特”们,向他们看齐;但一边又有些许的不甘心,要以自己的方式奋斗,加倍地付出,牺牲更多的个人时间来提高自己,争取迎头赶上。
  睡我上铺的兄弟就是这样一个“苏炳添式”的人物。现在回想起来,和苏炳添的性格都相去无几,同样的“闷葫芦”,不善于表达,表面上看起来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却把一肚子的志气憋着在心里,同时真的是那种说到做到的人。
  我们寝室那时候组团打dota,经常玩得是天昏地暗的,在游戏的厮杀搏斗中享受大学的快感。他是从来对这些都不感兴趣,问他为什么不玩,他也没多少可说的,就吐了三个字,“不喜欢”。不过闷也有闷的好处,就是我们几个哥儿们玩游戏的时候,体验如果特别好,都会叫出来,这点在看球看世界杯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各种吐槽和欢呼。他听了也就跟没听见一样,安静地没有什么话,安心地干自己的事情,几乎就让人感觉不到他得存在。
  他中等身材,戴着眼镜,文文弱弱,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一张大众脸让你*9眼看了第二眼就忘了,而且也不是那种精分,总结起来就是没有什么特点。

 
  但是,他却只有一个特质,就是能“拼”。
  话少的人可能在语言表达上并不能充分地向你展现他们自己,但是他们心里却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并且时刻提醒着自己怎么做到。可是他们却并不会像某些大学里的“牛人”一样,天天拿着一个大喇叭向所有人播报他们的行动,生怕别人漏了什么。今天告诉你他要去考GRE,明天告诉你他要去考ACCA,后天又跟你说决定考研了。
  但是,不管他们说得有多漂亮,你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拿实际行动作为支撑,始终是在一个又一个不断更迭的允诺中自欺欺人。想得很多,做得却少得可怜。
  继续说睡我上铺那兄弟,在我们准备四级考试的时候,每个人都买了新东方的单词书,而且约定着一定要背完,谁不遵守承诺谁买方便面的时候没有调料,那年头这句话特别火。
  最后的结果你可能多半也猜到了,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一起看书一起复习,还督促检查彼此的情况,但坚持了一小段时间后就懈怠了,每天规定好要完成的任务也都打了折扣,背单词也从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他不是。他从头到尾都不是。每天说要背多少list,就要完成多少,不因为刮风下雨心情不好等诸多的借口而影响,保证进度,按质按量地完成。他也没有跟你天天吹嘘什么自己多有毅力,多么能坚持,而是直接拿行动证明给你看。
  你问如果某天有特殊事情、不可抗因素,实在没时间背了,是不是可以宽容一下,放到明天了?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今日事明日毕这一说,如果该是今天完成的任务,没有完成,不睡觉也要补上。因为他认为每天都有每天的事情,今天拖了,明天就会加重负担,几天累计的东西一多,马上就要放弃,这不太划算。
  和苏炳添一样,他虽然话少,却非常冷静,没有太多的感情外露,但却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不会投机取巧的他看起来甚至是有点“木”,但他信奉的这种精神却给他带来了回报。低调内敛的他,即使是后来考上名校的研究生之后依然轻描淡写地看待自己取得的成就,因为他把所有的情绪都注入了考研这一过程里。稳扎稳打之后,得到的结果对于他来说,并不意外。
  苏炳添的教练给自己的爱徒这样的评价,“他可以说是我带过最自觉的队员。出现在我视野范围内就在训练,而且训练的时候从来不偷懒,在队中也以身作则,不会拉着队友聊天、玩手机,更没有什么不良的生活习惯。”
  你可能觉得这好像听起来挺简单的,确实,一天两天很简单,如果数十年如一日,你还依然认为你可以做得到吗?我那位兄弟,考研期间那几个月一共就去过两次超市,平时都是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和要求,在图书馆里看书,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也很少熬夜。因为按照他的话说,白天把该完成的量都完成了,晚上就能好好睡觉休息让第二天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精神状态里了。
  而且,说不玩手机,就可以不玩手机。他为了准备考研,几乎是删除了手机里所有会影响学习的app,只留下导航用的高德地图,叫外卖用的饿了么,看时评用的人民日报以及留着考ACCA用的高顿网校等一些软件。
  在班里,他真的不是那种特别聪明特别有才的优等生,但却又是一颗不折不扣的“巨星”。他可能并没有天生的什么优势,但后天却是最努力的,最敢拼的,最言出必行的。
  这样的人很容易会被小看,甚至暂时也入不了你的眼,但真的当他们默默地赶超,出现在你身后时,即使是“博尔特”们也会被吓一跳,因为他们的成长速度实在是非常惊人,“野蛮”地生长,“野蛮”地向上。
  关于他考研的那段时间,我本以为会发生什么曲折离奇、波澜壮阔的事情,什么励志的桥段、大彻大悟的领悟,但他分享经验下真的和我想的不太一样。
  “考研算不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因为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流程。每天都是这种惊人的重复,以至于让我觉得那么多天可以压缩成一天,整个过程只有一天这一次而已。”
  我想,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是云淡风轻、云卷云舒的轻松,但骨子里却憋着一口气,暗自使着劲,不悲不喜,不忧不惧。
  神话可以延续,历史能够改写。
  2008年,尤赛恩·博尔特是这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男人。
  2015年,尤赛恩·博尔特依然是这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男人。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个苏炳添,虽然暂时追不上博尔特,却仍然能够赢得不亚于博尔特的掌声与鲜花。
  有人大胆做过假设,如果苏炳添的身高再增加10cm(现为172cm)的话,他的速度将超过博尔特。
  但是,假设终究只是假设,时光不可倒流,光阴不会逆转,现有条件已经定型,博尔特还是196,苏炳添却变不了182。
  对于“苏炳添”们来说,要赶上“博尔特”们,这10cm只有靠自己去补上,这是最难的办法,同时也是*4的办法。
  没有“博尔特”的命,就拼“苏炳添”的心,完成对自己的超越。
  改变不了原有的,就去完善现有的,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尽情奔跑起来吧,为理想与骄傲而战的“苏炳添”们!
 ▎本文作者Natalie,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