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9月,相信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们已经进入校园,正式开始自己无限憧憬的大学生活。这里有学识、有友情,有故事,有你们想要的一切,对于顺利进入高校校园的同学们,小编先道一声恭喜,你们其中的很大一个群体未来一定会成为金融、财务圈子的精英,甚至是掌舵者;对于高考出现遗憾的同学们,包括落榜和未进入理想学校的同学,小编要说的是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大学只是其中不足大书特书的一种而已,你们完全不必气馁和妄自菲薄。
  刚进入校园,绝大部分同学的心理肯定是兴奋+迷惑的。兴奋的是,人生最重要的生涯将从这里起飞,迷惑的是对自己的前路一无所知:未来我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自己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
  这两天,清华研究生新生开学,施一公先生做了迎新演讲,里面提到了高校新生一定会遇到关于未来的困惑,也给出了他的建议,原话是这样说的:“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IQ。无论是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I belive so.”仔细想来,很有道理,在没有其他条件领先的情况下,单凭高智商是很难胜人一筹、取得成功的,相较之下努力等因素更让人接近成功。甚至有的情况下,高智商反而会对人起到负面作用。
  既然施一公先生说IQ不重要,那么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什么更重要?
  先从施先生的观点来看,他提到了三点:时间的付出、方法论的改变和建立批判性的思维。
  时间的付出可以理解为努力和积累。诚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人的成功更没有捷径可走,单凭凭借着所谓的高智商耍小聪明,可以领先一时,但最终一定失败。
  想要在一个行业里做出点成绩,一定是这个行业里有一定了解和见解的人,专家可能说不上,但一定是花了精力和功夫的。这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努力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和长时间的沉淀,但直接体现都是一个:在这个领域花的时间有多少。学术界有一个基本的说法,每周工作时间要达到50-60小时,才算合格的。同理,每个行业也适用时间的量度,程序员没有几十万行代码的积累,能叫好程序员么?做基础财务的,不做上几年的报表,能叫资深?学金融的,不经手几十个、上百个案例,能叫行业人士?
  方法论的改变,就是对自己一些习以为常的观点和理念的挑战、改变和颠覆,批判性思维就是挑战权威。
  这些其实是偏学术的了,虽然对所有学生都有参考意义,但主要还是针对的是立志于研究学术、对高校校园有了一定理解的学生。那么对于新生来说,还有哪些更重要呢?
  应该是培养一种能对某种事物保持兴趣的习惯。
  可以说,人前进和趋近成功的动力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兴趣。很多学生在大学里逐渐又高考精英变得平庸,就是丧失了对某个领域时刻保持好奇的能力,他们不喜欢学术、不喜欢钻研、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不会为自己喜欢的所奋斗,最终将时间荒废在游戏上。
  还应该是找到自己真正的所想做的、所应该做的。
  如果有了持续钻研的动力,没有稳定持久的目标,可行么?施先生的例子就告诉了我们答案,他想过经商、想过出国、想过从政,最终还是回到了学术上,因为他的理想和兴趣就在于学术。找到适合的、自己喜欢的、自己应该要做的,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曾经见识过一个财务专业的学生,又想考公务员,又想进会计师事务所,不知道怎么努力。很多过来人的建议就是先决定一个方向,再谈努力不迟。
  现在的社会,岗位分工精细且明确,看似“未来又想干这个,又想干那个”很可能选择的是两个完全不相干、跨度非常大的未来,所需要的能力可能是完全不同、不重叠的。不过好在,你们有四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寻找。施一公先生的路就找了十多年。
  这些都是给所有的新生说的,那财务、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有没有更重要的?当然有,而且可能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需求的更多。高顿财经职业发展研究中心的James老师分享了他的观点。
  很多人都认为制定一个很详细的规划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其实来说,除了让自己了解自己未来的方向和兴趣外,没有谁会为几年后的自己制定详细的蓝图,环境的变化让这么做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勾画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即可。
  尤其重要的是,永远不能只按照最低要求来做事。
  比如优秀毕业生的要求是什么?最低要求可能就是成绩好,但谁都知道仅凭这点没有任何优势。财务金融毕业生可能还要证书多,财务专业有财务的CPA、ACCA、CMA,金融专业有金融专业的FRM、CFA。甚至更高的要求是还要有资源背景优势。
  只按最低要求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错觉,以为世界以为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都在这个水平,其实别人早已经甩开你十万八千里了。
  ▎本文作者李鹏,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