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起,朋友圈兴起了一股“人人晒产品”的热潮。几天没联系,你的一个朋友可能突然就摇身一变,成了“下海经商”的小商人,每天发着鸡血加狗血的言论,一天十几条状态刷屏,几乎全是关于什么零食好吃,什么面膜好用的伪广告,还不时地晒一晒卖出了多少单,成交了多少金额等等。
  不少人盯上了微信这块肥肉,把商业营销引入了朋友圈,形成了微商+朋友圈的销售模式。但前两年还在不断上演一夜暴富神话的微商,今年却遭受了寒冬,更有言论称50%的微商已经死去,余下的也面临着转型与行业洗牌危机的双重压力。为何被神话光环笼罩的微商会转眼间走向破灭?
  传销色彩的代理模式
  微商的逐级代理模式其实很类似于庞氏骗局,也就是说,披着新商业形态的外衣,却走上了传销的老路子。微商如果不将侧重点放在产品的销售上,而是靠不断地增加代理数量、发展下线来消化产品,无疑是坑了中间链条,偏离了初衷。
  有些微商大号在培养下线小代理的时候,更是采取一些厚颜无耻的诱导手段,似乎不跟他们做就是要一辈子受穷等等,对潜在代理对象进行洗脑,通过收取代理费的方式来赚取利润,而丝毫不顾商业的生命线——产品本身如何。
  代理模式让微商偏离了方向,存在诟病的盈利模式令其生存更加举步维艰。微商寻找潜在的客源,主要通过加QQ群、与淘宝店铺合作引流、微信上商家互推等常见方式,运作起来较为松散且分散,难以为其带来长期的、稳定的、可预见的利润流量。
  更重要的是,很多微商作为代理商家的下游,即使流水高,抽成也大,能赚到钱的大多是品牌的所有者和上游的代理商,逐级分销下去,压榨了下游的盈利空间。80%以上的散户型下游微商是赚不到可观的收益的。
  虚假夸大的广告轰炸
  回归到产品质量本身,大多数微商更是缄口不言。许多微商推广的产品没有品牌上的知名度,名气较小,难以让消费者形成品牌认同,而且多属“三无产品”,产品质量根本难以保证。因此只能通过夸大其词的虚假广告进行误导性宣传,夸大产品的功效,杜撰成交量和成交额,骗取消费者的信任。
  这样缺乏质量保障的商品,再加上时不时来个代理商跑路,风险巨大。微商的门槛比较低,因此涌入了大量怀揣发财梦想的商户,整个市场显得鱼龙混杂,成为了假冒、劣质商品的滋生地。
  很多三无产品的毒面膜,即使在不实的广告误导下使用后出了事,因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保障,消费者的维权难度也比较大。
  透支社交关系的熟人营销
  不但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微商的销售渠道也十分单一,微信朋友圈成为他们推广的最主要阵地,这也踩中了*5的雷区——以透支社会关系来支撑的熟人传销方式。
  许多微商缺乏网络营销的知识与方法,既没办法保证稳定客源,也难以让营销模式达到定制化和针对性,因此就演变成了冲动型囤货,拉拢身边熟人购买的恶圈。
  消费者天生对于恶性广告,便抱有极端厌恶和抵制的态度。滥用了朋友圈属性的微商户,靠朋友圈刷动态刷存在感来打虚假广告,长期看来必然会招致朋友们的反感。朋友圈是用来分享新鲜事和圈内较为私密的动态的,通过这个圈子来了解朋友每天*7的动态达到社交化目的的。本来是非盈利的性质,非要染指商业气息,而且还是短期密集轰炸式,自然显得特别扎眼,逃不了被屏蔽被禁言被删除的命运。
  熟人经济下,营销的成本高昂,很多微商最后是既丢了面子,也丢了里子,没赚到钱,还被朋友隔离驱逐,付出的代价非常惨重。再加上微商推销的部分类型的商品,如面膜零食等,并非是生活必需品,可有可无,被说的心动了,就买一些,不买或者不在这家买也没什么损失。
  痛苦的转型
  到后来大家都明白过来了,微商的整体声誉已经被个别无良商家毁得声名狼藉了,现在在朋友圈只要一看到广告推销嫌疑的,不由分说便会条件反射式地立马拉黑。就像大家提到卖保险的会不自觉地给他们贴标签一样,被打上传销烙印的微商行业面临着洗牌的命运,想挽回声誉短期之内也是困难重重。
  随着九月份新《广告法》的实施,加之工商监管部门的介入,以及运营平台禁言、长短期封号等技术手段,已经将一批不合格的洗脑微商“清理”了出去。现存的微商,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经历阵痛期的洗礼。
  微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本身没什么问题,且这个行业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和粗放扩张之后,前期泡沫已经破碎。随着技术的完善和法规的健全,朋友圈暴富的神话终将回归理性。
  ▎本文作者林梢玥,来源《金融看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号jrkanke,以独特视角,围观金融圈的新鲜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