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中央先后提到了两税:个税和房产税。个税新政不久将出台,而万众瞩目的房产税,迟迟没有落地,实际上,房产税试点工作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

 

眼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对于明年的经济工作已经有了定调。在持续了近30年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开发后,巨大的房地产库存已经成为制约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痛点。去库存成为明年整个国家重要的任务,而承担这项任务的主力军是农民工。

 

 

不知道谁这么有才,一旦有问题需要抗,被推出来的不是临时工就是农民工。

 

今天上午,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如桂表示,开征房产税的权限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没有这种权限。到目前为止,广州没有接到中央政府要开展试点征收房产税或正式开征房产税的通知,所以广州目前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

 

所有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一点端倪,如果广州不去试行征收房产税的话,其他的城市开证的可能性也不大。

 

房地产项目在中国一路猛进,很少有人相信会有今天,因为大众一般习惯于认为,投资房子总不会错,这样的说法,被三四线城市的多套房产拥有者听到,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与个税不同的是,房产税缓征,是个大大的好消息,因为老百姓都不希望征收,因为在中国,有房者太多了,中国拥有自住房的家庭占全国总户数的86%以上,占比远远高于美国。2014年,美国人的住房拥有率是64.4%,实现美国梦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自住房。根据《2015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目前农村户籍家庭93%都有自住房,城镇69%的家庭拥有一套住房,15%的家庭拥有2套住房,3.6%的家庭拥有3套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征收房产税已经是舆论热议的话题,开征以后,巨大的楼市库存消化起来就会难上加难,买房已不易,还要再缴税。

 

所以很有可能,房地产税缓征3、5年正好给了楼市库存消化的时间。

 

 

除了消化库存,去产能也被提上日程。

 

既然已经有了库存,仍然大量生产就不对了,否则去库存的任务将永远在路上。去产能也是一个关键,需求收紧,产能下降才是合理,于是就有人开始担心会不会下岗潮。

 

会有吗?会有下岗,但不会有“潮”。

 

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去库存,近两年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不愁没有工作可干,而且中国开始由制造大国逐步变为消费大国,服务业的发展大有前途。最近的新闻还提到,开豪车的煎饼果子摊主,一个煎饼果子致富一个村。可见,去产能的过程中,对于人们变革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是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不建议去模仿。毕竟煎饼千千万万,成功仅此一家。

 

提到去产能,如果只是依靠减少劳动力来实现未免有点不现实,而且有点小儿科。虽然库存大加上产能过剩,不过我们可以依靠外部需求。找到新的消费者,就可以为去产能做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能够快速的摆脱产能过剩,除了当时的去产能措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因为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打进了很多新市场。

 

全球再平衡是消灭产能过剩的不错选择,TPP也好,TTIP也好,都是全球再平衡的武器。中国虽然也有自己的武器,比如一带一路和RCEP,但最多也只能打个平手,很难有大的收获。无奈的是,中国在2015年的出口形势很难看,甚至有了负增长。往后看,中国经济也不可能靠外需吃掉过剩产能。

 

这可如何是好?

 

 

下一步就要触及我们的“根本”——体制。

 

改革、创新是近两年喊得最多的词,也逐渐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改革就是破旧,创新就是开始新的生活。以前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今时今日,所以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现存问题的好手段。

 

突破现有体制,将我们的生产用于更多的层面,可以消耗掉过剩的产能。比如说,不合格的食用油和食物可以用来生物发电而并非只有吃掉才对;房子不一定非买不住,可以已租养住,先租后买。万科曾在这方面做出突破,不过由于触及到传统房地产商的利益,遭到排挤。

 

在创新这方面,中国不缺人才,不过,中国只是一个有“数量”的创新大国,而并不是一个有“质量”的创新强国。现在缺的不是“人”和“钱”,而是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为什么我们花了更多的人和钱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果?这就涉及到体制。很多人喜欢待在体制内,这样省心省力,干和不干挣得一样多。缺乏激励制度是导致中国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所以说,创新之前,必先改革。

 

外需指望不上,产能又在社会阻力之下无法出清,未来中国的去产能就只剩下一条路:改革和创新。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将是人口老龄化和改革创新的赛跑,如果前者更快,中国的增长中枢可能会像日本那样跌到5%,而如果后者更快,中国的增长中枢或许能像韩国那样维持在6%。

 

▎申明:本文为微信公众号“金融看客”原创作品,作者milong,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号:jrkanke。金融看客,懂金融的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