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GDP破7,其实还是一道数字上的心理门槛。GDP从来不能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GDP的下滑恰恰是恢复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阵痛。
根据国家统计局*7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GDP比上年增长6.9%。初步核算,2015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这也是1990年以来中国全年GDP增速首次跌破7%。
其实从另一面看,6.9%仍然显示着中国保持着中高速增长的趋势。去年12月底,总部位于巴黎的经合组织,在其2016年的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中国的增长预期定为6.5%,同时把2017年的增长率更下调至6.2%。但是,有鉴于中国日益减少的内需、较低的工资上涨率,以及低迷的新房开工率(相比2015年10月下降25%),牛津经济研究院的预测则更低,2016年的经济增长应该只有6.3%,无法保住6.5%的目标。
相比于此前的悲观预期,目前的GDP数据恰恰显示没有此前想象得那么糟糕。而根据经合组织的报告,全球的经济增长将从去年预测的3.6%,下调至今年的3.3%。在全球经济出现集体性下滑的经济周期面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无疑是相对的暖风。
因此,GDP破7,并没有听起来那么悲观可怕。
更为重要的是,近两年来,中国面临低迷的投资、制造业和产能过剩,政府开始快速地调整方向,习近平主席就曾经表示过,未来5年,只要保住6.5%的经济增长,就可维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因此,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着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强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代以“投资拉动消费”的增长模式。
经济的重新增长必然需要一个去落后产能、孵育新兴增长动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反而可能是波状的。在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到来之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是经济周期的正常表现,如果此时经济不出现下滑,才是背离正常市场规律的。
从当前的情况来分析,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模式显然走到了尽头,而GDP的下滑恰恰是恢复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从长远来看是好事。而以往单纯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GDP增长,终非长久之计。因为GDP从来不能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比如,一个国家可能通过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如瑙鲁)或错误分配投资(迪拜),使GDP实现高速增长。但是它们的“辉煌”告诉我们,通过抵押未来换取眼前短暂的GDP增长,迄今为止都是不可持续的,都将导致经济崩溃。
因此,总的来看,GDP破7,其实还是一道数字上的心理门槛。但是,未来经济能否尽快复苏,同样依赖于宏观调控的心理层面——调控思路的转变。在供给侧改革开始逐渐成为市场和学界的热门词汇之时,我们有必要意识到一点,以往更为受重视的新凯恩斯主义正在成为过去时,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未来。
未来的经济增长点,恰恰就在于现在能否“下狠心”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合理调整供给结构,清理掉一批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这是当前经济前行必须忍受的痛点,也是决定未来经济发展方向首先需要攻破的难点。
本文来源:新京报;作者:陈思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