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中国重商主义”论系列连载三
 

  遗失的话语三:

  我贸易政策追求平衡而非顺差

  张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事实上,本轮全球产业分工模式也将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分裂成三类国家: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资本和消费型国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生产型国家;以中东、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型国家。在全球生产效率持续提高的同时,全球20多年的经济繁荣使得全球化的“盈余”分配结果更为悬殊。
 

  在这个国际分工体系中,美国和亚洲的消费-储蓄失衡。美国是双赤字、净负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中东、俄罗斯等石油输出国是贸易盈余,由此产生全球经济失衡。
 

  由此,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为多个国家持续顺差促成。以2008年为例,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货物仅占美国进口货物的12.1%,其余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是多个国家、特别是其他东亚国家及中东产油国的持续顺差共同促进和维持的。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储蓄水平,美国则保持着较高的消费水平。除了中观经济中产业分工格局的基础性作用外,美国贸易逆差形成的主观原因是美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储蓄-投资缺口。美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达75%左右,而中国仅占34%左右,中美两国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美国是产品和资本双进口,而中国则是产品和资本双出口。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出口”美元,然后再通过资本项目“进口”储蓄。这一“进”一“出”不仅解决了美国的储蓄停滞缺口问题,美国还获得了低物价水平与高经济增长等极大的经济利益。这是中国经济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做出的积极贡献。
 

  就中美而言,中国贸易顺差不仅反映了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的客观现实,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一直以来“调结构、促平衡”的思想的体现。国际社会部分专家学者仅根据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存在顺差就断定中国实施重商主义不仅毫无道理,且与事实不符。对中国出口规模的考察,应该将中国的进口增长与出口增长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应该把中国的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量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更应该把中国的出口增长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结合起来分析。从数据上看:
 

  一、中国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表明中国贸易政策追求的是适度平衡,而非追求顺差。数据表明,从1998年到2009年出口增速13.34%,进口增速14.03%。进口的增幅高于出口增幅,大致保持了进、出口增幅的基本一致。
 

  二、中国进口依存度的上升快于出口依存度的上升,全球各国从中国对外开放中获得的利益有目共睹。近年来进口依存度一直维持在20%左右,特别是2008年进口依存度水平接近1998年的2倍。而出口依存度从2006年开始逐年下降,2008年出口依存度增速下降6%,同期进口增速仅下降5%;2009年出口依存度增速下降21%,同期进口依存度仅下降了16%。中国积极进口的态势,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中国贸易顺差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长期观测是下降的,与重商主义的实质不符。1998年以来,中国2008年对外贸易总规模扩张了接近8倍,但中国的贸易顺差在进出口总额中比重大多数年份在快速下降。2004 年仅为2.78%,是1998年的1/5,即使是2009年也只有1998年的66%。如果中国“实施重商主义”,贸易顺差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应该上升,而不应该是下降。
 

  四、中国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与日本、德国相似,对此西方出现选择性失语。1990年至2004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2%左右,与日本基本持平。2005年到2009年与德国走势一致,占比基本相同。同样的顺差问题,西方对中国的反应如此强烈,不能不说明他们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心理准备不足,保有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