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产业转型的“重头戏”,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推力。作为“娘家人”的地税机关,在尝尽“苦辣酸甜”之后送别了营业税,如今面临着全新且严峻的挑战,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分析和面对。
营改增给地税机关带来的新问题
长期以来,营业税都是地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且营业税具有稳定性、可控性等特点。营改增后地方税收失去主体税种,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主体税源缺失,征管难度增加。营改增后,以营业税为主导的征管考核指标及纳税评估模型自然解体,而地税机关管理的所得税、财产和行为税全部呈现出“零散化”的特征。随着地税机关对第三方涉税数据需求不断增强,征收风险剧增,征管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资源配置转型,社会管理难度增加。营改增后,地税机关工作重点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型,征收对象由法人转向自然人,控管手段由“以票控税”转向“数据管税”,征管方式的转变,使得业务量锐减,征管力量闲置。三是税收基数下降,经费保障难度增加。随着主体税种丧失,地税部门税收收入将会大幅下降,如果政府继续按照收入比例划拨经费,在人员未减的情况下,必将造成地税办公经费的紧张。四是干部心态浮动,队伍管理难度增加。不少税务人员对系统未来发展及个人去向盲目猜测,工作主观性、责任性大打折扣,队伍管理难度增加。
解决营改增后地税机关问题的办法
营改增新形势为地税机关带来了新问题、新情况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地税机关要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精准施策。
带好队是前提。结合当前的形势,要抓紧教育培训。以素质提升和业务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全员大学习、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加速知识更新,加强干部多种岗位的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地税人员的业务素养,紧跟税制改革的步伐。
收好税是关键。对地税机关来说,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敢于破解发展新瓶颈成为亟需攻克的难题。当前,一是要全力保障“金三”顺利运行。对照“金三”运行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规定动作,调动全部资源,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单轨如期顺利上线运行。
二是要加快数据管税平台建设应用进度。进一步强化数据管税人才培养,组建专业团队,科学建立分析指标、评估模型。依托数据管税平台,全面落实税收保障办法,动态掌握政府职能部门的涉税数据,深入挖掘税源信息并有效利用,持续加强社会综合治税。
三是要加强国地税合作。加强国地税税收信息及数据间的传输、比对分析,实现征管信息、资源和成果的共享,有效解决营改增后给地税管理带来的“信息不畅”“载体失灵”等堰塞湖现象。以地税业务前置为手段,深入开展征管互助,逐步扩展合作领域,努力实现三个延伸,即:在税种控管上,由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附加税费逐步延伸至其他地方各税;在管理对象上,由零散税逐步延伸至固定管户;在管理环节上,由税款征收逐步延伸至登记管理、非正常户管理、欠税管理等环节。
四是要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在征管职能转换、机构人员配置、税源管理手段等问题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推进征管改革。在税源分类上,调整“规模+行业+属地”的税源分类方法,弱化行业分类,强化税种和属地的分类方法;在税源管理机构岗责的分级分类上,进一步强化市级税源管理事项的扁平化职责;进一步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增强风险、数据管理和稽查、评估人员资源配置。
还要做好保经费的工作,一是主动沟通协调,结合当前实际,制定有充分依据的经费保障底线,在扎实搞好征收工作的前提下,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理解支持,确保经费供给底线。二是重新制定收入计划。摸清辖区税源底册,拿出依据充分、数据真实的税源情况分析,理清营改增对地税收入的影响程度,与当地党委政府一起制定新的收入计划,并结合新的收入计划,合理制定经费保障办法。三是争取上级支持。从长远来说,要解决基层地税机关的经费保障,仅仅依靠市县两级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上级部门需从政策和财力两个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必须是建立在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之上,没有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地税机关的经费保障就难以落实。
本文来源:中国税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