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这个职业还从未有过危机。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有过着名的一问:经济学家为何不能预见灾难?她或许要求太高了些,但一个众人皆有的感觉是经济学家的研究有很多属于“无厘头”。更糟糕的是,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很多建议,对于寻求限制经济和金融灾难余波的决策者来说毫无用处。
  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吗?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中,我参加的一次有点意思的活动是对2033年《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目录的想象。参与者认为,现存教科书所忽视的观点和主题不少,这些观点和主题会在20年后获得更多的关注。
  比如,游走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经济学家指出,行为金融——在这个学科中,人性弱点被用来解释所谓的有效市场假说的失灵——将会获得更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经济史家认为未来教科书会加入在长期历史记录中分析*7经验的内容。这(和其他内容一起)有助于未来经济学学生更严肃地研究经济制度的演变。
  至于发展经济学家,他们指出随机试验和现场试验应该获得比现在大得多的分量。应用计量经济学家则强调“大数据”和大数据集有望极大地加强我们在2033年对经济决策的理解。
  但是,总的来说,与今天相比,2033年的经济学将只出现一些边际变化。20年后的教科书可能比今年的版本更加成熟,完全将今天的经济学研究前沿内容嵌入其中。但在结构和方法上,它和今天的经济学不会有本质区别。
  换句话说,经济学家的共识是,未来20年不会有像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那样的划时代集大成之作,或是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革命性之作。与这两个年代的经济学相反,今天的经济学已是完全成型的成熟学科。与所有成熟学科一样,其进步只能是渐进性的,而不会是革命性的。
  这一推论几乎肯定是错误的。这一错误就好比是技术学者认为所有的重大突破都已经完成了那样。这一观点时不时地指出,未来20年不可能出现蒸汽机或晶体管这样的革命性突破。技术进步将是渐进性的,而不可能是革命性的。事实上,由于进步不大,其结果可能是生产率增长的放缓和“大停滞”。
  然而技术史一次次地宣布这一悲观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无法预言下一次重大创新会是什么,但几百年的人类经验表明会有(至少一次)重大创新发生。
  类似的,我们无法预言下一次经济分析革命是什么,但一百多年的现代经济思想史表明会有革命发生。
  所有这些都表明,2033年的经济学教科书会与今天大不相同。只是我们不知道不同在哪里。
  事实上,你甚至大可怀疑20年后的教科书将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模样。今天,经济学概论课程大多采用着名教授编写的教科书,作者(通常是男性)以自己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传统智慧。蕴藏在教科书中、由编写教授组织的知识是自上而下传递的。
  当然,这也是报纸传递新闻的传统方式。编辑和出版人撰写并核对报道,接着,他们编出来的报纸被送往订户家中。但在最近10年,新闻业掀起了一场不折不扣的革命。如今,新闻通过网站、维基百科和博客评论撰写和分解。换句话说,新闻的传递正在日益变成自下而上。我们不再依靠编辑,我们自己就是新闻记者。
  教科书也可能发生类似的事情,特别是经济学教科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关于经济学的观点和*9手经验。教科书将会如同维基百科,教员和学生可以修订教材、贡献内容。教材编写者或许还能起到看门人的作用,但教科书将不再是智慧前沿,教科书作者也将不再能够控制目录内容。
  其结果将是混乱的。但经济学这个行当会变得更多元化、更有活力——我们后代的经济学也因此将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