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高顿网校小编于11月3日下午专心致志为您整理了一则业界评论的新闻:当跨境资金忽进忽出成为常态——欧阳晓红
  小心,汇率风险越来越大了;小心,捂紧你的钱袋子。
  资本忽进忽出,中国外汇储备几乎停滞增长,甚至缩水。经济新常态下,无论你习惯与否,跨境资金频繁的双向流动都是一种常态。中国正在告别双顺差时代,这也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国际收支新格局的必然结果。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9月银行结售汇逆差1006亿元,为今年来连续第二个月逆差;三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816亿美元;外汇储备缩水4.3亿美元。包括日前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9万亿美元,较6月末的3.99万亿美元减少约1000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几乎是短期资本流出的风向标。很显然,资金正在流出。据官方统计,此次资本净流出和上次的大量资本净流入间隔仅6个季度,顺逆差的转换和流入到流出的变化非常快。因为趋利的短期资本占比较大,如此跨境资金便会出现大进大出,人民币汇率则波动较大。
  问题是,如此状况已成为跨境资金流动的一种新常态。囿于各种现实:如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过程中,经济增长趋缓,某些风险事件逐渐爆发,市场预期随之波动。国际趋势则是发达经济向上,新兴市场向下。
  10月30日凌晨,美联储宣布退出QE(量化宽松),美元汇率逐渐走强几成定局。暗示国内资金的流出可能加速,资产价格或大幅缩水。事实上,国内资本的流出已经引起外管局的警觉或是未雨绸缪。近日在北京某中行营业网点就发生了“合理合法的境外汇款遇阻”的案例,而且并非孤例。因为汇款次数较多,尽管并未超过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总额度,外管局系统自动识别其为异常资金。
  不能不说这也是监管当局的理性应对之策,就像央行悄然推出一系列的定向宽松,其实是对经济总需求萎缩的事后追认,是一种另类的对冲政策或政策意愿。因为总的国际货币环境已发生变化,短期资本更加疯狂地赚快钱、周转更快、转换更频繁。
  一些分析师担心中国经济陷入“债务通缩螺旋式下滑”周期,虽然国内的情况不像1929年的西方国家那样显性化,但他们认为货币当局的操作手段与机制一样。不过,前提是新常态的确定,以及如何对待。于是乎,所有的政策也许都是种“对冲”措施,是事后追认,欲平滑经济,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如果说货币当局在平滑经济,市场主体该做什么呢?该怎样远离汇率风险,摆布自己的资产配置?据报道今年上半年中国上市公司披露的汇兑损失合计117亿元人民币,包括中国外汇储备也没能幸免汇率损失;不过好在那些都是账面数字的减少,只要不结算,真正的损失不会发生,也许过两天,它又涨回来呢?
  这种可能性当然有,但暂时存疑。毕竟大趋势是美元走强。不管怎样,对市场主体而言,不妨先习惯跨境资金忽进忽出的新常态,然后是相机式的配置策略。
  其实,并非都是坏消息,也有乐观的声音。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就认为,美国退出QE预期消化充分,资本外流暂无较大风险。逻辑是:危机后全球性的货币宽松并未显著改变利差水平;美国经济在复苏道路上一直具不确定性。
  再说了,央妈哪会真的让人民币资产贬值呢?那可能关乎金融稳定。美元走强不意味着人民币会贬值。也许,跨境资金忽进忽出的隐喻是“市场主体如何捂紧自己的钱袋子是个哲学命题。”
  来源:经济观察报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