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高顿网校小编在2014年11月24日为大家编写的*7业界评论:李德尚玉觉得11月22日降息之后还有多少宽松可期?
  出乎许多人的意料,11月21日晚间,央行宣布降息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1.2倍。
  有市场观点将其解读为货币政策走向趋变,而本次降息仅仅是货币转向的前兆。显然,市场在等待更大的货币释放。
  但央行的解释并未松口。针对本次降息,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向《*9财经日报》表示,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要求宏观政策有大的变化。虽然经济增长速度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就业情况良好,结构调整也在取得积极进展,没有必要采取强刺激。“此次降低基准利率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
  利率工具回归货币政策工具箱
  根据央行的决定,自11月22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最近,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马骏表示,另外,由于国际国内的因素,最近一段时间的通胀持续低于预期,PPI环比持续下行,存在着推高实际利率的压力。适当下调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有利于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7报告称,与6月份相比,9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则分别上升了0.01和0.07个百分点。同时,今年以来物价涨幅持续较低,CPI涨幅徘徊在2%上下的偏低水平,PPI更是出现了长达两年半多的负增长,这也为降息创造了条件。
  “此次央行时隔两年重新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意味着利率工具重新成为央行政策工具箱中的选择。事实证明降息依然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最直接、最有力的政策工具。”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向《*9财经日报》分析称。
  货币政策走向变了吗
  本次降息也引发货币政策是否变向的争议。
  对此,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称,央行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创新的金融工具来管理市场的流动性,核心是希望让市场的利率水平能够稳降。在降息的前一天,《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他认为这次降息其实是为了配合国务院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它并不标志着货币政策进入了一个宽松的周期。
  马骏亦称,实际利率由于物价涨幅趋缓而面临上行压力,因此适当降低名义利率有利于保持货币条件的稳定(实际利率是货币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利率调整恰恰是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对于未来央行货币政策走向,市场观点趋于一致。预计未来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和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将是货币政策一大特点,传统的降准降息政策主要用来调节货币总量,为全社会保持适当的流动性。而非传统的MLF(中期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将主要用于定向注入流动性,为小微、“三农”等领域提供定向支持。
  对于未来降准降息的可能性,市场亦有预测称可能性在加大。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全球处于高位,降准的空间依然很大,而且降准有利于对冲外汇占款减少对货币投放的负面影响。”杨驰对《*9财经日报》称,按照国务院切实降低融资成本的各项要求,明年有可能还会有1次降息和1~2次降准。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分析称,央行降息实际上意味着央行稳增长力度的加大,除非经济增长企稳,或者出现通货膨胀,央行会不断通过宽松货币来稳定经济增长。考虑到2015年CPI上涨2%,降息之后,理论上还存在75个BP的下降空间。考虑到今年PSL以及MLF到期,以及同业存款纳入存款计算范围,追缴存款准备金需要对冲,需要投放3万亿左右资金,理论上需要准备金率下调6次左右。
  利率市场化再度迈进
  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本次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这被解读为利率市场化的再度迈进。
  马骏向《*9财经日报》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个重要步骤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但是,考虑到多种因素,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马骏称,将存款利率的上限从1.1倍的基准利率提高到1.2倍是往市场化方向迈出的积极而又审慎的一步。放宽到1.2倍之后,银行在存款利率的定价方面将取得更大的自主权,存款利率也会更加接近均衡水平,可以为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浮动区间扩大还有助于提高银行的定价能力,为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创造条件。此外,在降低基准利率的同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范围可以防止出现由于单纯提高利率上限所导致的利率上行的压力。”马骏表示。
  针对此次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进一步扩大,央行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这不仅有利于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为未来全面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准利率期限档次的简并也有利于金融机构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培育和增强定价能力建设,这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来源:*9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