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有一位做九阳豆浆机销售的企业,去年一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但刨去物流、税收等各种成本,最后的毛利率不到2%。他说,“将钱存入余额宝,手不动脚不动,挣得都比这多。”
  其实,我们从前年温州中小企业跑路开始,就常常听到关于做企业不如炒房产,不如买理财产品的说法,这也是东南沿海一些民营企业关门倒闭,而房地产和信托等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却非常热销的一个原因,这是中国经济目前最典型的一个症候。
  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的金融出现了什么问题,让它成为“自肥”的机构,就如同金融是一个人的心脏,现在心脏不把血液供给其他躯体四肢等,而是形成内循环,把心脏养得大大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深刻的学术理论课题,但是我们也不访结合中国经济目前的体制现实做一些思考和梳理。
  余额宝的动辄7%到8%的收益率是怎么来的,这个利率首先是通过大额协议存款的方式,和银行谈判取得的,也就是余额宝把客户手中的闲散资金拿过来,然后集中成一个较大的额度,余额宝具有了强大的谈判能力,就可以和银行谈一个高的利率,也就是说这个高的收益率基本就是银行给的。
  而银行从哪里得到这个收益呢,理论上他必须把贷款利率提得够高,比如如果银行的综合成本是5%,那么他必须定一个贷款利率是12%以上,这个12%的利率是银行收取的企业的利率,而这个贷款企业如果综合成本达到3%,那么其利润必须在15%以上,这其中还要包括两个资本收益率,一个是银行股东的收益率和企业股东的资本收益率,当然以上数据只是笔者的假设,但是可以想像,7%以上的存款利润需要多高的企业利润率来保证。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银行的贷款,因为银行就是发现利润高的行业,并控制贷款风险。如果他把贷款配置给了利润低的行业,那么就可能这笔贷款成为坏账,如果配置给了利润高的行业,比如是20%的利润,那么皆大欢喜。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有这么高利润的行业有多少呢,现在似乎也只有能源行和房地产等少数的行业、或者一些政府垄断项目有如此丰厚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资金都往房地产等行业集中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们发现商业银行的暴利却在2012年到2013年持续,愈演愈烈,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把贷款贷给低利润行业或者亏损行业时,他们并没有出现坏账,并实现了这个较高贷款利率,没有按照行业走低的现状降低贷款利率,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并没有把这些贷款当作不良贷款,进行必要的认定,并进行必要的处置,而是进行了不良贷款的置换,比如借新还旧或者续期的安排。这样不仅仅不良贷款的数字好看,而且保持了较高的收益率,这样才能使得银行给余额宝付得起这么高的收益率的原因。也是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委托贷款、同业业务等收益率超高的根本原因。
  而政府项目也是高利率的,这块的资产大多是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周期本身就长,收益回收慢,至少在短期内,不论这个资产收益如何,银行的利率是稳拿的,资产肯定也认定为优良的。
  那么我们看商业银行为何能够压住不良贷款并实现高收益率呢,一句话,就是银行产权改革不到位,银行是国家的,产权不明晰,一个贷款出去成了坏账,如果是产权清楚的主体,他必定如同得了肿瘤一样尽快将其割除。但是在中国国有银行的体制下,大家都是国家的代理人,而国家是谁呢,这是一个虚拟的词汇而已,代理人理性选择自然就是用个各种会计技术进行隐瞒,上一轮不良贷款就是在银行的隐瞒下,造成中国的银行业实际上早就技术性破产,这就是人们都一直预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将大幅反弹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问题是,商业银行要实现这么高的收益率,就必须把贷款利率定得很高,贷款高利率之所以能实现,缘于中国的商业银行牌照的稀缺性,商业企业只能接受这个高利率,哪怕这个高利率高于自己的利润率也在所不惜,不接受这个利率,他就得不到资金。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今年一月新增贷款达1.32万亿元,达到了近四年的新高。去年以来,不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除了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行业,一般都处在下行期,资金需求并不旺盛,这从前几个月的几个宏观指标就能反映出来,比如PMI、PPI、CPI都很惨淡,但是1月贷款不正常的大增,并且主要中长期贷款的增加,我们不能不猜测这些资金都去做了不良贷款的置换工作。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四维金融智库(FHT)认为,央行目前通过提高市场利率的方式以达到给商业银行去杠杆的方式,显然是用错了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形成商业银行影子业务高收益的原因,并非资金过多,流动性泛滥,而是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地位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不良资产的置换行为。
  央行拉高市场利率,意图压死影子银行,但其效果却让实体企业承受了更高的资金成本,产生文首那个企业家所说的实际情况:做实业不赚钱,只有做投资才赚钱,而且轻轻松松,岂不快活。要解决这个问题,四维金融智库(FHT)认为,政府必须要做的首先是切实认定不良资产,并让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关门破产倒闭,退出银行贷款的投放范围,然后进一步真正削减商业银行的垄断权利,并开放商业银行准入门槛,让更多高科技企业和民营资金进入金融业,通过激烈竞争,摊薄利润率,将实体的收益还给实体。
  实际上,银行最终拿到的利润只是将行政权利进一步变现而形成的,这个变现其实是饮鸩止渴式的,因为他解决了因实业空心化而形成的收益下滑的问题,但是却进一步将实业空心化。
 
高顿网校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最热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