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讲:公众眼中的高考状元们
每年七月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一批“修成正果而得道”的“世外高人”、“绝顶牛人”都会突然出现,公众钦佩和艳羡的眼光齐刷刷地聚集;社会和媒体手拿放大镜和显微镜在他们的身上搜索练成盖世神功的蛛丝马迹;“高人”们以前成长过的地方也都欢天喜地开诚布公地抢夺先机,告诉所有人这里才是他们成功的“戈兰高地”;他们修炼内功的方法和不畏艰难的故事也被批量化地传播与大肆的渲染,在坊间广为流传。
这个神秘而又神圣的群体,全民热捧的“中国式偶像”,毫无疑问,就是高考状元。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一提到高考状元,公众普遍的连锁反应是什么:智商超群,学习能力强,认知方法好,建构速度快;劳逸结合,睡得早,起得早,精力永远充沛,绝不用花费大把的时间死读书;德艺双馨,不光学习好,还会一样乐器,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一流,对艺术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各界翘楚,高薪行业[*{b}*],白领金领,社会精英,长期盘旋于富豪榜、百富榜的首页,赚得多且赚的快,学霸商霸两不误。
可以说,这可能是集中在高考状元这个偏正短语身上的最常见的标签和刻板印象了。社会对于他们的期许是非常大的,期望值也是非常高的。简言之,大家就觉得高考状元就是这样的一类人:没怎么刻意去学就水到渠成地上了名校,一个不小心就玩优秀了。
“状元”这个词要追溯到唐朝了。在中国古代怎么才能成为状元呢?首先你要会背书,背大量的经典著作,记忆能力卓尔不凡。四书五经那几十万字的东西烂熟于心,滔滔不绝,其他史书典籍注释也要广泛涉猎,“根本停不下来”。其次,你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分工。文章作得好,诗对得溜,字写得飘逸,画画画得也“惊为天人”,可以朝文艺状元发展;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出门都不忘带本书,一做起研究来就废寝忘食,乃是学术状元;当然,古人的思想里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习好的去从政做官在古代也是一条常见的职业规划道路,这里一般可以朝理政状元的大方向发展,千呼万唤,位极人臣。最后,当然是十几载甚至几十载寒来暑往的寒窗苦读,化知识为动力,化知识为行动,参加科举选拔,赴京赶考,一举成名。
与我们领土有接壤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韩国,高考的竞争程度也是非常惨烈的,韩国的学生除了沉重的学业负担之外,课下也要去开小灶参加补习班提高自身竞争力。韩国的大学分两类:“SKY”和其他大学。韩国的高考状元们也是大多十分亲睐“SKY”,即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据调查结果显示,这三所大学也培养了韩国500家大企业一半以上的CEO,成为韩国莘莘学子们改变命运的圆梦之地。
第二讲:高考状元的高热度原因
中国高考状元们的真实的状况有点让人大跌眼镜。近日,澎湃新闻对2015年全国21省(市)的29名省级状元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93.1%上的是普通幼儿园,72.4%上的是普通小学,41.3%上的是普通初中。晚上11点后才睡的状元将近七成,过半状元每天课外学习4至6小时,但89.66%的状元没参加过辅导班,他们更倾向于主动学习。关于“状元后记”,2014年,一篇名为《中科院震惊调查:30年1000余高考状元下场悲惨》文章,援引了中央教科院2011年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10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b}*]”。
但这依然不减对高考状元们热度的关注和聚焦,只不过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状元也是普通人,被公众神化的雾霭下的真实也逐渐清晰。
对于高考状元的持续关注源于人们对稀缺资源的偏好性。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对这种资源的关爱偏向,如“状元及第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范进中举神魂颠倒,孔乙己考疯落魄不已。到今天,中国教育资源被指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各地发展失衡。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抢夺依然延续,抢夺后转换加工的成品结果还要面临优胜劣汰的考验,于是*3秀的成品自然鹤立鸡群地成为关注的焦点,推崇的标杆。这是对整个选拔体系和评价运作模式的肯定。
其实,不仅仅是这占比0.1%不到的高考状元,任何领域的稀缺资源都是争夺的重心。最耳熟能详的,美女就是一种常见的稀缺资源,走到哪里都受追捧和关注,量少质优的更是会经常引发争夺大战。又比如财经领域热捧的CPA,CFA证书因为持有的人数少(据高顿CFA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全国CFA持有人数不足10万)而市场前景广阔形成逆差,本质上也是一种稀缺资源。
浮躁的社会心态也助推了高考状元的热炒,将其“神话”。一方面追求成功,向往成功,另一方面“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而且最后能被记住的,永远只有“*9名”,就像没有人知道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北京奥运会200米蝶泳的银牌获得者是谁。此外,“钱多成功论”更是认为赚得多才是成功,却忽视了状元们的兴趣和发展领域的多元化。并非所有的状元都有志于经商赚钱,今年北京的文科状元蔡雨玹因对土耳其的风情和文化感兴趣,最理想的专业是土耳其语;上海的文科状元刘逸冲虽然科技创新“棒棒哒”,尊重兴趣的他却选择了从事人文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
结果导向的评价标准使得一些可视化或可量化的内容成为衡量成功的准绳,比如金钱数量的多寡,社会地位的高低。中国人普遍也是有一种“不成功便成仁”非黑即白的思想,高考落榜就是失败者,专科就没有本科好,学院就没有大学好,普通学校就没有名校好,不读热门专业就没有前途等等。
对于高考来说,优秀学子考出好成绩是必然的,但是状元花落谁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偶然性的运气成分的。就像超级大乐透一样,总会开出巨奖,可是谁中这个头彩就不得而知了。地铁关门打车回家是必然的,会坐上哪辆出租车就是偶然了。
第三讲:高考状元的正确打开方式
前面的调查说,高考状元们大多“出身平平”,普通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中学。于是,得出学校并不重要,普通学校出来的学生也能成为万人之上的状元的结论。可是仔细一想,这里面或许存在一个因果倒置的逻辑陷阱。以前一项经典的调查说,这个学校里83%的好学生都看电视,因此看电视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即要想学习好,得先去看电视。这里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些好学生其实反而是因为他们成绩好,所以才有了更多看电视的机会,成绩好是因,看电视是果。而调查结论却将看电视当成了因,好成绩为结果,是非常典型的因果倒置。亦然,高考状元们本身的学习悟性和能力就非常强,高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得他们在哪里都能熠熠生辉,学校的因素并没有给他们造成决定性的影响,或者说,没有其他那些资质普通的学生影响那么大。能力强是因,状元是果。援引之前看到一句精彩的评价,“我国基础教育在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中,是90%的学生陪着10%的学生玩。”
而且,关于“上名校靠的是智商”这一结论,只有不到一成的状元表示认可。大多数状元认为还是取决于良好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最重要。不仅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层面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九成以上的状元都是极端勤勉的人,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综合素质较高。不过,智商高未必能进名校,但没有一定的智商,上名校也是非常困难的。
如何看待高考状元这群有幸站在应试教育最顶端的群体呢?首先,把他们当人看,而不是当神看,不用一味疯狂地追捧、盲目模仿,更不用仅仅依靠几个百富榜榜单没找到名字就给他们贴上了“中国式高考”、“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的失败品”等激进的标签。其次是重塑成功的定义,尊重状元们的多元选择,行业无好坏,关键看个人。不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成功,结合个人的发展方向来做出科学的评判。最后,以理性的心态来看待教育产品的差异性,不过分夸大教育体系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差距。前不久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最牛的十所职业教育类院校学生毕业收入高于90%以上的本科生。
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需教育主管部门继续简政放权,招生与评价分离,将自主招生权还给高校,将评价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推行素质教育而不是竞技教育,或许能够淡化衡水一中,毛坦厂这种充满浓厚应试教育气息的批量化人才生产基地的效用,淡化社会给高考状元们附加的光环效应。其实,他们都是幸运的普通人。
▎本文编辑Natalie,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gaoduneclass。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
欢迎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
高顿网校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
2021年要一次通过中级职称的理由,你是哪一个? 高顿教育 2021-11-17 13:44:26
-
不打无准备之仗 2021重要财会金融考试时间 高顿教育 2021-07-22 16:30:56
-
中国本土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哪一所能比肩国际四大? 高顿教育 2021-07-15 17:29:54
-
为什么ACCA人不会嘲笑那位炫富律师? 高顿教育 2021-05-25 08:50:53
-
三次会从不过大学生:背后谁之过? 高顿教育 2021-04-28 11:11: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