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宏观经济学原理这样认为,如果市场上的物价水平高于银行储蓄存款利息的水平,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存款,而选择多消费,或者选择其它保值的办法,比如买黄金、股票等。因此,如果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银行的储蓄存款总量肯定会下降。这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几乎是定律。
然而,中国的情况不是这样。
大家知道,一方面,我国的银行储蓄存款利息长期低于物价上涨水平,另一方面,我国银行储蓄存款的总量每年都保持相对高速的增长。正是因为银行储蓄存款的高增长,才使得银行系统有增加贷款的来源,信贷的增长才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力。
在中国,看起来负利率并没有影响人们在银行储蓄存款的意愿。这是为什么?
负利率是不争的事实
什么是负利率?
低利率,乃至负利率,在中国是个不争的事实。当储蓄存款利率低于物价CPI的上涨指数的时候就是负利率。
负利率=CPI–名义储蓄存款利率
国内负利率的历史
从1980年到2011年,31年的1年期名义存款利率年均5.8%,而年均CPI涨幅为6%,实际存款利率为负0.2%。这31年中,有14年的实际存款利率水平为负,17年为正。1997年以前,中国实行储蓄存款保值政策,当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时,商业银行要对储户贴补存款利率低于CPI涨幅的差额部分,即实际存款利率不会是负数。1997~2003年,存款利率高于通胀率,而在2003年再次出现负利率后,储蓄存款保值政策就再没有兑现。
2003年以来的近8年时间,是中国利率水平的最低阶段。这期间只有2003年、2005年、2006年和2009年四年的1年期实际存款利率为正,其余四年为负,最低年份里达到负2.4%。2003年~2007年,中国GDP增速连续超过10%的五年里,1年期的实际存款利率平均为负0.7%。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居民储蓄占GDP之比在40%~50%之间,利息收入占GDP之比为5%~6%。近年数据显示,居民储蓄占GDP的比例达70%,而利息收入占GDP的比例显著下降,2009年仅为GDP的2.5%。利息收入的相对下降,也间接表明利率总水平的低趋向。
还有一点,我们知道,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CPI同比增长率,但统计局公布的CPI,事实上是名义的CPI,并非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中国过去三十年,货币实际发行量的年均增速远超每年公布的物价上涨指数。如果用名义利率减去实际的物价上涨指数,实际的负利率可能会超过负2%。
负利率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中国金融市场存在负利率的观点有基本一致的看法。
曾耿明和牛霖琳(2013)通过选取通胀变量与名义收益率曲线潜变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无套利仿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的实际收益率曲线,在2005年1月到2012年4月的样本期间,持续处于负利率状态。
在更细致的金融实证技术上,李宏瑾从国债收益率的计算分析上,对中国真实的市场利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存在着长期的倒挂现象。
与实际上是负的存款利率相比,中国的实际平均贷款利率相对更低。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团队(2010)通过研究认为,用过去10年的平均数据计算,中国的实际贷款利率只有2%左右,在所比较的国家和地区——中国、美国、印度、英国、台湾和韩国中为最低,而其他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则接近5%。
如果中国过去十几年的平均贷款利率是2%,本章1.4节中赵旭(2009)对商业银行平均存贷差接近4%的结论成立,那么,中国的平均实际存款利率就接近负2%。也就是说,中国的居民每年向信贷资金的使用者补贴了2%的利息收入,以2013年为例,负2%的利率等于储户向银行一共让利了约5000亿人民币的利益。
利率双轨制下的负利率
什么是“双轨制”?
经济上的双轨制是指,两种不同体制在同一个经济体内存在并发挥各自的作用。这就像一个人上身穿西装,下身穿马褂,而且上身只能穿西装,下身只能穿马褂。这不但看起来有点别扭,而且穿起来、行动起来也不方便。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不到有人把马褂和西服同时穿在身上。
但邓小平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把经济上两件不相容的东西,放在了一个社会体系里,让两者相互作用和融合,最终过渡到一个市场和计划能兼容的体制。邓小平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摸石头过河”,让旧体制过渡到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新体制。这个过渡阶段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双轨制”。比如,过去的价格双轨制,今天的养老金双轨制,利率双轨制,土地双轨制,等等。
其实,从经济利益角度看,所谓的双轨制就是,有些人有特权,有些人没有特权。有些人的权利有保障,有些人的权利没有保障。
进一步讲,我们把有特权的部分叫“计划经济”,没有特权的部分叫“市场经济”。
利率双轨制
我国利率体制也是双轨的,即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是官定的,或者说是计划的。由于可以计划,政府管理部门将这两种利率定的都相对比较低。另一部分是自由市场利率,主要是民间借贷市场形成的利率,由于民间借贷市场从来都是资金紧张,所以资金自由借贷市场的利率远高于政府的官定利率。
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前,银行利率并非是一种金融调控的工具,而是一种金融计划的手段。在金融改革开始后,利率逐渐成为央行调控和管制金融市场的一种工具。由于利率水平是官定,而不是市场决定,因此利率对金融市场的调节作用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实,不但利率是双轨制,整个金融一定程度上都是在双轨制的模式下运行。
利率双轨制是负利率的基础
我们知道,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上,不可能出现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因为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们就会减少银行存款,银行信贷来源马上就有问题,银行必然要提高存款利息来吸引存款,银行存款的利息就会上升到高于物价上涨的某个水平。
利率双轨制体制下,银行的利率受到行政管制,并不完全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而是由金融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决定。事实上,通过人为的行政管理方法来干预银行运营和金融市场活动,这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也比较普遍发生在其它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之为金融抑制。其中,利率管制是现代金融理论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它也被看做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欠发达的一个基本标志,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负利率的存在本质上是金融抑制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在中国的根源是利率双轨制。国内外经济学家对中国存在长期的金融压抑有比较一致的认同。
作者:范棣博士,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智库理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亚联资本创始合伙人、银票网董事长。本文摘自范棣博士的微信公众号“财经这点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