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经观察者    张羽
写这篇文章前,笔者曾经拟了一个另外一个题目——《论风投和买彩票究竟有什么不同?》,这也是最符合笔者写这篇文章想法的题目。但考虑到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事件背后的背景,所以改了现在这个浅显易懂的题目。
事情是这样的:为了鼓励“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上海市1月26号发布了这样一条措施——《上海市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用以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资本投入的力度。但凡听说过风险投资的人都应该知道风险投资背后的意思,风投其实就是赌博,你投对了,可能换来极高比例的回报,投1还100;但你投失败了,就得承担投资全打水漂的风险和后果。
既然风投都是建立在风险这个大环境下的,那风投补偿究竟是个什么鬼?
从《上海市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看起,该办法的全文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到,笔者也就不花费精力复述了。讲一下重点,该办法规定:
对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科技型企业所发生的实际投资损失,由专项资金给予*6不超过60%的风险补偿;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生的实际投资损失,给予*6不超过30%的风险补偿。这些政策将鼓励投资机构敢投、多投科技型小微企业,弥补天使投资领域的“市场失灵”。
具体来看:对于“成立时间不超过3年、职工人数不超过50人,且资产总额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年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种子期科技型企业所发生的实际投资损失,由专项资金给予*6不超过60%的风险补偿;对于“职工人数不超过200人,且资产总额不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年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所发生实际投资损失,由专项资金给予*6不超过30%的风险补偿。单个投资项目的风险补偿金额*6不超过300万元,单个投资机构年度风险补偿金额不超过600万元。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你们风投抓紧投吧,只要一年损失不超过600万,政府全“接盘”。按照从某风投信息网站上查询到的全上海超过2000家的风险投资机构规模,那上海市政府每年为风投设立的风险补偿资金上限可能就要超过100亿。
为“反风险”而生,但却成为了*5的风险
从《上海市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制定的角度出发,这些细则的确是为“双创”服务的,要激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要打消创业者们的顾虑,也就是把风投、把投资和资本盘活了。现在中国经济形势不易,风投更不易,钱是比较多,但不敢轻易投,投出去的项目死亡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要激活创业者,就必须打消风投的顾虑。
于是,为风投兜底的想法就诞生了。
但显而易见的是,风投的风险补偿资金本身却是*5的风险。有微博大V算了这样一笔账:先成立风投公司A,再找人成立个两创业公司B、C,A给B投资1000万,除正常开支100万之外,B用剩下的900万买下C,实际钱回到自己手里,三个月后B经营不善倒闭,再找政府补贴60%,600万到手,净利润50%。如果做得再狠一点,一个人借不同的身份,找不同的机构投更多的皮包公司,那政府被坑的显然不止600万。
纵观这一整套流程,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怎样的机构能被政府“接盘”?怎样的项目被投了能被政府“接盘”?如何保证不出现利益输送?严格来说,如果风投风险补偿资金真正要达到设想中的效果,需要对资金的使用极其严格的监管、需要对相应的风投机构和相应被投的项目进行极其严格的考察监督,还需要一系列上下游的配套政策、法律法规来规范,也就是说面对2000家的风投机构和上百亿的资金规模,需要人和制度的紧密配套。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面对这么大的资金诱惑,很可能会出现内外勾结、合谋骗取风险补偿资金的新产业链。难道新能源汽车如出一辙的骗补案例还不值得警醒吗?
风险补偿制度可能演变成什么?
这种制度可能引发新的产业泡沫。相对应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新产业的产业泡沫现象同样严重。比如在互联网领域,一个项目随随便便经过包装,就能投到几千万、上亿,一个公司估值几百亿也是轻轻松松,这都是风投催生的产业泡沫,而且还是在风投风险自担的情况下。如果风投一旦有了“保险”,很可能过剩的风投能量会越发积累、爆发,最终流向个别领域,导致新的产业泡沫。
这种制度可能成为骗局的资金池。现在创业门槛低,成立公司、拿到风投的硬件门槛也很低,而且在一个个不学无术之人被网络包装便能成为创业先锋的年代,对风投和项目的严格背景审查早已成为笑谈。就向上文所说,一个人通过借用身份可以成立三家公司、骗取600万的风投补偿,那100个人、1000个人同时这么干呢?假如风投补偿体制下都是这样的人呢?假如风投补偿资金根本无法流向真正在做实事的风投和创业者呢?
这种制度可能成为新的利益输送链条,这也是现在市场最为担心的。风投风险补偿这种“风投保险”相当于为富人买了一个保险,风投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你投出去的钱翻倍增值,即便失败也能保值60%。而补偿金哪来?还不是政府财政?也就是全体纳税人买单。这不仅相当于富人保险和利益输送,很有可能还会破坏风投这种非常成熟的市场机制。
最后,这种制度很可能成为“绽放的恶之花”。风投能作为利益输送的链条,那其他领域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利益输送链条?制度本身会不会传播、传染和引起效仿?风投本身就是赌博,以投资赌大额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是建立在比较低的成功基础上的——投10个能成1、2个已经很厉害了,而且这成的1、2个就弥补了其他失败的案例。但现在的“保险”制度会不会破坏风投的玩法?
想要做成“风投保险”,缺的是什么?
促成“双创”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未免太过急躁、欠火候。
我们先不考虑“为风投设置保险是否破坏现有商业秩序、是否会补贴富人”这种大命题,我们来谈谈想要做成“风投保险”,现在缺什么。
现在缺完整的、健全的配套法律法规,现在缺对所涉及的风投机构、项目的全方位审查、监管、披露机制——是所有机构都能申请,还是只有个别机构可以?这里涉及不涉及利益输送?合规风投投什么项目,需不需要全方位审查、监管和披露,如果需要,那是不是赔偿流程会拉到很长,和现在“简政放权”的大方针冲突?
现在还缺对相关自己的审计机制。规模如此大的资金使用和监管,需不需要相应规模的审计工作?需不需要针对风投风险补偿机制的风险监管、风险控制机制?
如果这些机制都没有健全,“风投保险”是不是可以先缓一缓、放一放?
最后聊点题外的
点点题,风投的风字决定这种工作本身是有风险的,是用极高的风险系数换取极大的利益回报,本质上跟赌博没什么区别。
如果风投亏了能补偿,那打麻将输了是不是也可以补偿?打麻将赌博犯法,那买彩票没中是不是可以补偿?买房子,价格跌了是不是可以补偿?投资黄金的大妈,黄金现在跌这么惨,是不是可以补偿?
更进一步,对于股灾中亏出血的小散,该怎么补偿?什么?你说中国股市不是赌博?
▎本文作者张羽 ,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