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26号,万达集团官方网站发布了相关消息称,万达将与法国欧尚集团开展合作,对巴黎大星文化旅游商业综合项目进行总额超过30亿欧元的投资。而这只是中国企业2016年起两个月以来一百多例海外投资与并购案之一。
由全球并购数据显示,2016年伊始,短短两个月,已经有超过100起由中国企业发起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高达81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将近七倍。
而在二月底发布的《境外投资环境报告》中也显示了,未来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方式主要是依靠海外并购。
“中资出海”热潮占据好时机
根据中国海外政经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称,目前“中资出海”的热潮之下,是更多企业“走出去”的好时机。
尽管国内的经济增速在放缓,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弱企业走出去的热情和行动力。
根据《境外投资环境报告》研究所称,目前国内企业“走出去”、海外投资并购有一定的优势,其中包括了:
1.全球主要的经济体增速开始下滑,进而导致诸多企业资产贬值,为中国企业并购行为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
2.一些新兴的行业和业态目前还没有被国外公司垄断,中国企业可以对其收购进而发展;
3.中国的跨国大型公司也有了一定的实力;
4.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被提出、推行,使得全国各地各行业都有商机显现;
5.外部环境中的保护主义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为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基于这五点,海外并购成了不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高度可行的方式。
好时机推动“走出去”的步伐
2016年以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有各种关于中国企业大手笔海外收购的消息传来。比如中国化工集团428亿美元收购了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海尔54亿美元完成了对通用电气企业家电业务的收购项目;中联重科3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机械生产商特雷克斯等。而就在不久前,芝加哥股票交易所也宣布了统一接受中国重庆财信企业集团领导的投资者联盟的收购计划。
面对中国资本“出海”开拓的浪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愈发稳健了。甚至部分地区采用了“产业链”抱团走出去的形式,比如湖南,从当初单纯的产品出口,到后来的整条生产线海外开工、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这种产业链式的“走出去”行为,是的湖南地区境外投资的企业达到了1177家,接近“十一五”末数量的三倍。更有内蒙古、广东等多地,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计划。
当“走出去”遭遇水土不服
虽然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一个比较好的机遇,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有能力“出去”。每一家“走出去”的企业,势必都将面对来自政治、法律、税务、劳工、外汇以及社会文化等一系列的本地化风险。
有部分企业在海外市场依旧以国内的思维和管理人才掌控本土的公司,导致公司运营本身、当地劳工等一系列矛盾频发;另有部分企业采用当地的人才和管理思维运作,却无法避免地发生了海外子公司与国内总部的衔接不畅的情况。
这些都是隐藏在了“走出去”背后的潜在隐患。而这些隐患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企业“走出去”的目标了解得不够透彻。
但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2014年,安邦保险斥资19.5亿美元从希尔顿集团手中收购了纽约曼哈顿公园大道49-50街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大楼,运营良好,由于广为中国人所熟悉,成了国人赴美时的优先选择,之前阿里巴巴纽交所上市时更是选在了此地进行路演。
同年一月,联想继收购IBMPC业务后,又以29.1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迈出了国际发展的新一步,收获了大量专利资源、品牌影响、与海外市场的合作关系,以及出色的研发团队,发展势头良好。
这两个成功案例的背后,充斥着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做足的一系列准备,包括:1.充分的调研分析;2.对当地的税收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3.专业人才组成的海外团队。归根结底我们会发现,三个准备中1和2最终都指向了3——专业的人才需求,即,“走出去”的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迫切需要国际范的专业人才。
通晓国际“游戏规则”人才成香饽饽
《人民日报》在2月发文称,“‘一带一路’的成功,取决于一个个项目的成功,而一个个项目的成功在于管理的成功,管理的成功,则需要人才的储备和培养。”“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并非只是国外的消费者,还包括了所收购的企业、当地乃至全球的员工,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此前提下,了解西方国家融资市场的大环境;熟悉西方国家的税务体系和财务共通语言,并且对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税务系统熟悉掌握;拥有多文化管理能力……这类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成为了国内每一家想要成功“走出去”的企业所渴求的“香饽饽”。
对此,高顿财经职业发展中心的研究员分析,目前位于最紧缺的人才前三甲的,包括了1.多元文化下的管理者,大多数公司会选择招聘那些受过海外教育并有相关经验的华裔高管担任;2.对企业业务有深入了解的教导者,虽然不少国内企业为了境外发展而选择在当地公司放权,但仍需要对企业根本业务、工作深入了解的员工作为教导者,监督保障境外公司的业务情况;3.通晓国内外会计准则、业务、法律法规的会计人才。
第三类是大部分企业目前需求*6,却也最难获得的人才类型。
高顿财经USCPA研究中心的Eric表示,这类会计人才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渐被重视的,而伴随着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在中国,这类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提高,主要体现在对USCPA持证人的需求上。由于各国的会计准则日趋国际化、统一化,一个USCPA的持证人,在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得到认可,同时在这些地区工作游刃有余,加上对会计准则、税务、财政、法律法规、融资市场等全方位的了解,USCPA持证人成了不少国内企业境外发展立足的一大助力。
根据高顿财经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人才市场对USCPA的需求已经高达25万人次,对USCPA持证人的薪酬待遇也水涨船高到了年薪人均40万左右。然而目前国内获得USCPA资格的人才却寥寥无几。按照目前供远远小于求的现状,同时考虑到“中资出海”的热潮,USCPA证书和持证人的价值将持续走高,传统会计人凭借此证书的获得重新打开职场发展之路的热情也将继续上升。
可以说,在未来的几年里,获得USCPA证书资格,无论是对会计人才,还是对有想法“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来说,都是稳赢的局面。
▎本文作者杨陶,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