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世界500强CFO的财务管理笔记》,作者郑永强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团购行业的兴衰就可以知道:“发展对企业来说是必须的,但绝对不是*10的。”
  中国团购行业的发展始于2010年,经过2年的“大跃进”式的发展,2012年已经发展到近6000家团购网站。国内各家团购网站纷纷投入巨资和人力,跑马圈地;同时采取各种营销手段。一时间,整个团购市场狼烟四起,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段团购网站火拼的时期,后来被形象的称作“千团大战”。而“千团大战”过后,整个团购市场则一片狼藉。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和“领团网”团购*7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总共诞生团购网站6246家,尚在运营中的网站数量为870家,倒闭率达86%。而其中最知名的倒闭网站非“24券”莫数。
  “24券”的兴起
  “24券”曾一直是中国排名前十的团购网站。2010年3月,创始人杜一楠带着十几个人在北京苏州街一个简陋的办公室中创业。那个时候包括创始人杜一楠在内,谁都没想到自己的企业在日后会拥有数亿的投资和5000人的团队。早期的“24券”在众多团购网站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快”。当拿到一小笔天使投资之后,杜一楠就把业务拓展到北京之外的城市,15天就在两个城市开了团购站点,短短几个月,到2010年年底一共在十个左右城市开通了业务,很快让月流水超过百万人民币。这就是“24券”的发展之“快”。
  “团购大战”比赛伊始,杜一楠次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起跑,“24券”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4月“24券”城市频道已经开通并超过200家,这仅仅是在“24券”成立后1年的时间。反观目前团购行业排名*9的美团网,当时总分站数量还不足100家。在这场“跑马圈地”的“团购大战”中,“24券”靠速度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从2011年2月开始,“24券”走上了“快速膨胀”之路,员工数量一下子从近百人变成五六百人。当时,每个月人均流水在5万左右,业务规模业内领先。但是这段期间,正值团购网站头破血流做规模的阶段,很多团购网站贴钱进去冲规模,所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尽管“24券”当时有公开报道中5个点的毛利,但也不足以养活所有的员工,有规模没利润是“24券”的常态。
  2011年3月,“24券”在三里屯租了一层办公室,随后每个月增长一千人,很快就租了5层,在市场中的业绩一下子冲到全国团购行业排名第四。这个时候,杜一楠心里的希望是创造中国的“Groupon”(美国*5的团购网站)。在规模不断的扩张中,杜一楠尽管对诸如成本、管理等有过的一丝怀疑,但这些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都被冲淡了。
  借用一位知名媒体记者的话说:“当时团购不是怀疑团购的模式,而是怕速度不够快。当时大家都在想把财务流水和市场份额做上去,跑得够快,圈的城市够多,然后再拿到更多的钱,最后上市。”
  的确也正是归因于“24券”高速的增长,风险投资源源不断的追加进来。从成立到倒闭,“24券”前后获得过六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美国伟高达、鼎辉创投、VOV等知名投资人,六轮融资金额共计5000万美元。
  “24券”的衰落

 
  利润表最上面一行(Top Line)是“收入”,最下面一行(Bottom Line)是“利润”。2011年上半年之前,整个团购行业只关注“*9行”收入的高速发展,而从2011年下半年起,投资者越来越看重利润表的最下面一行“利润”,即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快但没有盈利空间的公司开始得不到市场的青睐。
  投资者心态的剧变,导致整个团购市场才开始反思。团购网站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形成商户资源壁垒、如何实现核心指标规模化、区域化运作怎样进入精细化阶段、如何破解营销难题、独特的模式创新是否可以形成等等外界早就开始质疑的问题。尽管在此之前,团购网站也考虑和关注过上述问题,但是没有一家公司认为这是致命的,大家以为只要做大市场份额,投资会在下一个阶段准时进入,在比赛冲刺的时候,谁都没精力顾及上述实际问题。
  在问题爆发之后,高歌猛进的团购网站顿时遇到资金断裂危险。2011年10月,国内*5的团购网站“拉手网”向美国证交会提交上市申请,拟融资1亿美元。拉手递交的IPO申请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拉手网的累计亏损为4.742亿元人民币。当时,恰逢国际资本市场看衰Groupon的商业模式,因此拉手美国上市铩羽而归,同年拉手网CEO辞职,最后IPO只能搁浅。上市遇阻,资本又不愿进来,消费者热情下降,商家不肯让出太高毛利,团购的上市梦和洗牌梦一下子都破碎了。
  也是2011年,从2011年6月到12月,短短半年时间,24券从6000人回到六七百人。据熟悉24券运营的团购人士透露,实际上24券裁员后很快回到健康运营,每个月能做两三千万流水,排名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排在前十里面,但是寒冬并没有过去。
  整个2012年,团购充斥的新闻就是裁员和倒闭,截至2012年5月,Groupon股价已经下跌了50%,中国的团购网站也倒闭了数千家。2012年下半年团购网站走到冰点,据“团800”数据显示,2012年8月同比2011年鼎盛时期的5058家,团购网总数量已经减少了2150家,减少了42.5%。
  如此环境下,24券的日子也不好过,等着杜一楠的是过于依赖资本的殊死搏战。在他后来公开的邮件中描述道:“2012年7月份,“24券”悄然经历了一次生死危机:两个投资方中的一个,陡然终止了对“24券”的资金支持,导致另一投资方也不得不选择放弃。而之前他从投资人那里获知的信息是:别怕花钱,做大规模就行。”
  2012年的冬天,“24券”的确没有熬过去,杜一楠与投资人矛盾激化谈判无果。10月,“24券”在管理层和投资方的争吵中宣布“放长假”。2013年1月,杜一楠委托其助理对外宣布彻底关闭24券,未来24券不会恢复业务。
  “24券”的终结
  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大概已经明白了,对于团购网站来说,快速发展固然重要;而如何形成商户资源壁垒、如何实现核心指标规模化、区域化运作怎样进入精细化阶段、如何破解营销难题、独特的模式创新,才是团购网站高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根本。
  拥有一匹“千里马”,仅仅只是在比赛的开始占据优势;但要跑完全程,要获得冠军,还需要有超强的驾驭能力。“千团大战”的启示是,企业不仅要具备高速的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控制能力。
  ▎申明:本文节选自《世界500强CFO的财务管理笔记》,由作者郑永强先生授权高顿网校[*{7}*]发布,文章版权归郑永强先生所有。媒体转载或引用须注明作者及来源高顿网校。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