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化蝶成茧,破茧而出的职场历程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07-10
  之所以想写这篇文字,主要是两年多以前也曾写了一篇文字,简述了本人自上班以来的工作经历和思想感悟,题目叫做《一名会计人的职业感悟》。当时最早是贴在了中国高顿网站的专业论坛——职业规划版面,由6个帖子连续组成,网友反响还不错。后来应《财务与会计》理财版的编辑约稿将其刊登,为了满足杂志版面需要,将文字重新梳理,分为三个小的独立篇章,分别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后来主编审稿时又将其压缩为一篇发表了。今天这篇文字绝谈不上狗尾续貂,因为前篇即非锦衣貂裘、字字珠玑的文字,只是最近本人心情跌宕起伏,有些郁闷无从排解,继而写点文字聊以自慰吧。
  我个人的理解,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精神境界和需求层次的研究要远早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比如我们有天有九重,十八层地狱等的说法即可佐证。只有突破低层级的状态才可达致高一级的层次,这在精神上称为升华,在职场上叫做晋升,临近岁末年终谈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会明白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了。职场上有玻璃天花板一说,维基百科上对这个词条的解释如下: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是指在公司企业和机关团体中,限制某些人口群体(女性、少数族裔)晋升到高级经理及决策阶层的障碍。正如玻璃一样,这个障碍虽然不是明文规定在那里,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另外也有职业瓶颈的一种说法。我想,玻璃天花板是外在的客观存在有时难以改变的现实环境,而职业瓶颈则主要指内在的可通过主观努力加以改善的能力短板。
  你可以选择公司,却无法选择老板
  自从2007年10月入职目前的这家港资地产公司,至今我在财务经理这个职位上已经工作了四年多,算上从98年5月即在之前供职的公司开始担任办公室副主任,迄今为止我在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已经蹉跎了13年半,对于任何一个职场人士而言,十年是一个不算短暂的岁月,但彷如弹指之间,我已失去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不由让人想起唐李贺诗《嘲少年》:“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看着入职最初的10人已经离职约半,而公司规模和人员编制也远远超过当年,比你入职更晚、职级更低的人员经过年年晋升,早已超越了你,你会作何感想?
  公司仍然是我当初认为的好公司,上司也不错,是什么原因导致职业发展上的停滞,为避免更长时期的落寞,这个问题恐怕我不思考都不太可能了,是胜任能力不够,还是晋升决策对你的老板而言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要破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梳理一下这些年来我的工作绩效以验证工作胜任能力,其次,需要分析不确定性风险是否客观存在及其概率。
  刚进公司时,财务部算上我也就那么三四个人,总经理则是负责项目发展的香港人,五十岁出头,个子高高大大的不像南方人,感觉很平易近人、和蔼(但也听说过对项目发展部的同事发很大的火),对工作要求很高,但由于专业的差异致使他对财务工作没有太多的概念和认识,但是对财务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后来知悉这主要得益于集团的MD以及董事很多都是财务出身,财务在公司内具有很高的话语权。他基本上一个月来那么一两次,每次三四天的样子,在开始阶段工程还不是太忙的时候,基本上每次来都会和我谈上一次话,内容涉及工作、职业发展、个人经历和心得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如一个长者般的谆谆教诲使我至今感到受益匪浅。比如他讲团队建设(原话记不得了,大体意思如此),做工作需要追求完美,如一个人把事情做到95%或99%就自我满足的话可能自认为没有大碍,但是当一个团队是十几个人且每个人的工作都相互关联影响时,我们可以将每个人的95%相乘,最终结果会怎样呢?当四个95%相乘结果是81.45%,十个相乘结果是59.87%,就已经不及格了,更多人时会怎样呢?中国人十三亿人口的95%连乘结果如何呢?所以每个人都要尽力做到*4才会使整体达到至善完美。还讲过个人职业发展的道理,一个人如用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应对本职工作只能说是胜任,如百分之三十的精力用来工作,百分之三十用来生活,百分之三十用来随时接手老板的临时工作,还有百分之十的机动时间,那么就说明已经具备随时升职的能力了。我知道这些话都是他工作二十多年来的经验和感悟,能推心置腹的和我讲这些话,说明他还是很认可我。他后来的晋升也证实了这些话的无比正确,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集团,做了20年到06年才升高级经理,07年调任我们的GM,09年升任AD,10年升ED,他职业生涯的后期升职如加速跑使我深刻理解了十年磨一剑的重要性。
  也是在他升任AD后,因为另外一个项目的GM离职且工程进度要求紧迫,集团又调任他过去做救火队员(这也验证了他的“三三三一”理论,呵呵),我迎来了这个公司的第二任GM,也是AD级别,香港人,不到五十岁,但不同的是他是09年初从其他公司刚刚空降来,先是负责一个项目,现在又加上我们这个项目的,与他共事的时间不到一年(因为他在10年就离职了),但也合作顺畅,我想他的离职或与企业文化有关,到了新环境是否能够快速与上下级的管理风格很好契合有关吧。因为没有良好的相互信任,再好的专业能力也没有施展的空间。如何让老板认可你,快速建高顿任比专业能力更重要,这同样是我工作以来尤其是进了现在这家公司后*5的感悟之一。
  第二任GM离职后,离我们项目的商场开业大约还有一年左右,于是新的GM换做了运营方面的,同样是AD级别,同样对工作要求很高,是追求工作的完美主义者,不同的他是内地人,且非常具有人格魅力,已经在上海做了多年,具有丰富的商业项目运营经验,团队管理上也非常懂得授权,是我们集团进军内地的*9批功勋级高管,这些富有经验的管理团队我认为是我们难以被竞争对手超越或模仿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实,在这次GM更换之前,在10年初公司就委派了一名副总负责我们运营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就是我的直线上级,同样是内地人,这在相互沟通和配合上相对更加容易一些。财务在这个阶段要同时支持项目发展和运营方面的需要,做好两个条线的支撑服务工作,财务的团队也在不断增加人手,最终在开业以后达到了百人左右,约占到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团队的扩张也意味着担负更多职责和承受更大压力。
  如以上所述,主观上来说,财务部门始终是一个专业的服务部门,所以其他部门人员升职比率和几率高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客观上四年三任总经理,如何让你的老板全面了解认可你的能力并达致足以让他认为你应该升职的程度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这个困难通过努力我解决掉了,因为到了今年的年终绩效评估时,我的老板确切的讲是直线老板已经决定升我做高级经理,并得到了GM的签批。但集团自今年9月末推动的一项双线汇报制度将这一切还没来得及庆祝的喜悦打击的支离破碎。集团在内地业务的拓展逐步深入,内地份额占比越来越高,配合集团战略执行,10年7月,原来的MD退休了,新请的MD是不熟悉这个行业但是拥有成功光环的明星级职业经理人,而负责财务的ED也在其后离职,原来负责财务的AD在9月份升任ED,伴随着高级管理层的改朝换代,管理手法上也步入了一个调整期,之前因项目较少且集团对内地业务的较低程度的介入,采用更充分授权的方式以提高效率和经营自主性、创新性,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集团获得了崇高荣誉,我认为这也是集团在内地初期拓展业务获得翘楚地位的成功因素之一。所谓的双线汇报是在一些重大业务和人事任免问题上需要获得集团业务条线部门的批准,然而现在叠加了双线汇报之后的结果是,新来数月的集团财务总监(AD级别)对我四年多努力工作得到的这次晋升SAY“NO”,这让我情何以堪?虽然情感上难以接受现实,也曾做了充分的沟通和争取,且集团负责财务的*6级别的ED特此在两天前亲自飞来向我做了思想沟通,我也只能接受这样一个结果并对他百忙中还关注我的问题致以感谢罢了。
  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在会友上的状态记录是这么一句话:自己都觉得自己的心态调适能力超强,淡然~
  建设期与运营期,角色转换间财务是否以及如何创造价值
  个人的职业规划需要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样,财务工作若想在公司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深刻领会公司的发展战略,并将财务战略与规划嵌入到经营业务层面,方能使财务工作有的放矢,不致偏差。集团投资内地所发展的项目均为商业地产,建成后全部用于对外出租,属于投资性房地产,既不同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又异于商业百货零售企业,但在不同阶段又或多或少的涉及了两者的一些业务领域。虽然在建设期和运营期业务重心有着巨大的差异,但财务是贯穿整个企业生命活动周期的工作,不同时期财务在公司中的角色定位也有所区别,这些注定了财务在参与公司价值创造上工作重心的差异。
  在项目建设阶段,财务的主要工作是满足项目发展对资金的需要,配置并监控资金的进出。受国家对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限制,外资地产必须是宗地制的项目公司,为符合各项法规政策,商业地产往往需要在商务部门分期增资以避免资金闲置和更多汇率损失。受海外热钱投机人民币升值和房地产增值,近年来,商务和外汇部门不得陆续出台文件限制外汇进入和使用,这些政策愈趋收紧导致正规的商业项目饱受牵连,尤其是08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对房地产的严厉调控,导致了国内融资环境日趋复杂。以及09年国家税务总局对非居民企业连续出台了诸多政策,规范了非居民企业涉税问题,这些都增加了公司的不确定风险和困难,其实也不难理解,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诸多法规不健全时,完成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意识,良好的政府公关能力也不可或缺。
  在此期间,带领财务部门人员先后完成了项目在国家发改委的立项以及调整投资审批;在商务部的三次增资以及商业零售的批复或备案;克服国家对房地产项目的外汇、贷款等政策变化,确定了境内融资方案和融资银行、条件,创新地解决了项目的境内融资;及时跟进税务政策的完善,协调解决境外设计单位作为非居民企业在境内涉及的营业税、所得税完税,以及总承包商的委托代征,克服内外资在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建税及附加等税收政策统一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实际操作性障碍问题,从而确保项目发展建设和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通过法定代扣代缴及指定委托代征措施,累计缴纳税金将逾7400万元,一方面为税务机关对税源管理节约了时间和成本,确保税金按时全额缴纳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税收征管环境,开业前就连续在09、10年度得到政府重点纳税奖励并获颁奖章。同时,相关税务机关至今已累计返还相应的委托代征和代扣代缴手续费逾85万元,开玩笑讲,大致是将财务部这些年的工资都挣出来了。
  开业前半年,在对近400家商户的招商和经营管理中,组织实施了商场管理系统(PLS),统筹协调软件、硬件供应商、专业化服务商和银行创新性地搭建了基于云计算的,面向结算多元化和未来新兴结算手段的商场一体化收银系统(POS),据悉这在国内的购物中心中是一个首创。商场的盛大开业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对优化城市服务业格局、拉动内需、促进服务业及经济长足发展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直接解决就业岗位逾4000个,预计开业初期每年将为地方增加税收逾亿元,势必将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深知这些不单纯是财务的成绩,但没有开阔的视野,学以致用的理念,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我们不会取得如此完美的开幕。
  成绩属于过去,展望未来,应当还有更大的空间值得我去创造和提升。
  学习与成长,财务人员跨越不过的一个话题
  很多人在工作多年以后,会逐渐丧失学习的热情。没有持续的知识更新,我们逐渐会不自觉的脱离主流社会的发展,当潜意识中越来越多的抵制和厌恶新鲜事物以及变化的时候,我们其实距离成为“僵尸员工”已不太远。IBM新任的首位女CEO吉尼?罗曼提曾说过“成长与舒适无法共存”,对此我个人深以为然。如何让自己的成长更具有效率和效果,突破发展瓶颈,避免成为遭遇玻璃天花板的一员呢?我采取的策略是持续学习,虽然现实还没有最终验证其有效性,但从中我已经体味到不曾感受过的快乐和自信。自2000年参加经济师考试学习以来,至今我已经持续不间断的学习考试了12个年头。之前参加职称、自学考试、CPA自不必说,但就是进入现在的公司以来,已陆续参加了MPAcc入学考试以及持续两年半60余次奔波在济青之间的上课和学习,最终得以成为海大首届首批获得会计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为了准备高级会计师评审,此后又参加了职称英语、职称计算机以及高级会计师的学习和考试,并通过09年度高级会计师评审。
  同时,三年来,结合工作实际并通过案例进行具体研究,对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税收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完善我国房地产税制的建议,撰写了两篇文章,分别刊载于会计类核心期刊《商业会计》上。新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颁发后针对营业税新老办法在政策衔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土地使用权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影响,以及购进走私进口货物涉及的税务问题进行探讨,分别撰写了三篇文章发表在《新会计》上。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备受社会各方面关注,利用EVA业绩评价方法对房地产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分析房地产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客观因素,发掘EVA对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进而促进房地产行业可持续的长期健康繁荣,撰写的文章发表在《新会计》上,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收录在《财务与会计导刊》。如果说一开始写专业文章还是出于参加职称评审的客观需要,那么现在写东西更多的是主观上对某一问题思考所产生的火花,而主动的想写下来与人探讨和分享。
  今年在应对繁忙的开业准备之余,受区财政局推荐有幸参加省首批高端会计人才选拔考试,经笔试、面试等环节严格筛选,最终入选成为60名选拔培养名单中的一员。11月中旬参加了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首次集训,快意求学,收获良多。此前,居泉城一隅,尚有些许小满,来此更深切懂得山外有山,学海无涯。现在,我知道在专业知识层面要精益求精更上层楼,在综合管理层面要研经品典启智取道,持续进行自我丰富和提升,不由得对接下来为期三年的培训和学习充满了期待。
  此外,经单位推荐,个人申报、专家评审和组织考察,还有幸成为了市第五批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回顾以上,这一年有挫折,也有收获,人生美好当应如此。结绳为记,并借珀西·比希·雪莱《西风颂》自勉: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扫一扫微信,学习职场技巧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职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