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第三周职场故事文章精选

来源: 高顿网校 2015-05-22
  一、还记得那些年我们面试过的工作吗?
  小W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妞儿,6月底刚拿了某名牌大学新闻系的学士文凭。还来不及拍毕业照纪念自己的青葱岁月,小W就急匆匆地奔赴上海某家证券报就职了。
  和身边的同学相比,小W算不上“主流”。同届50人的系里只有5个人选择直接工作,其余的或是本校保研,或是出国继续求学,十分之一的比例让小W的求职行为更显“英勇”。
  “研究生的确是一个求职门槛,很多企业对文科学生明确要求硕士文凭”,小W也曾因此对一些岗位望而却步。但她也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新闻这个专业主要靠实践积累,所以想先工作两年,凭着工作经验再找更好的工作。”
  但并非人人都能拥有像小W这样的豁达心态。小W的室友小L是个来自二线城市的姑娘,她承认选择保研只是因为现阶段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大家都想留在大城市,不读研很难留下来,基本上也就家在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的同学敢直接工作。”
  可是小W并不觉得自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轻松,她早在大四上半年就开始边实习边找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30份简历,换来三个面试,换来一份工作”。
  小W在求职之初就遭遇了“当头一棒”。小W参加了北京某通讯社的统一入门考试,在所有笔试者中排名*9,却没有拿到最终的面试资格,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拼爹”不如人。“当时我觉得委屈得不行,一下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去了,现在想想挺傻的”,小W回忆起当时的经历仍历历在目。不过那段心酸史让小W成长不少,也慢慢开始适应社会上的种种规则。
  后来,小W去过某周刊面试,给某都市报投过简历,还被央广录取了,但最终都没有敲定。“不是我不喜欢它,就是它不喜欢我”,在小W眼中找工作就像找对象一样可遇不可求。曾经有一份编辑的工作,小W爸妈都觉得不错,小W最终还是放弃了,“受不了每天昼伏夜出上夜班,而且也没机会独立写稿,太没挑战性了”。
  一个多月前,小W终于定下了现在的工作——某家证券报的记者,签约两周后她从北京被派到上海总部学习。小W来上海之前完全不懂证券方面的专业知识,她笑说在北京上班时“领导看着我着急,自己更着急”。现在,小W每天上班看相关的业内报纸,接触股价和报表,回到家研究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参考书。“虽然过程有点艰难,但感觉很充实。”小W如是说。
  上班*9个月,小W领到4000元,请自己吃了顿大餐算是犒劳。目前小W住在员工宿舍,离办公地点只有一站路,“包吃包住,上下班还不用挤地铁”,小W对自己的工作现状颇为满意。而对2011届就业的毕业生调查显示,只有47%的人对就业现状满意。
  远在北京的小W父母全力支持女儿,“无所谓她在哪儿,关键还是看她自己的能力”。小W爸爸做了一辈子公务员,女儿却对“公务员热”嗤之以鼻,“我实在不明白那么多人考公务员图个什么,升官发财还是现世安稳?”
  工作稳定又不用考虑户口、租房等现实问题,小W的求职之路不知羡煞多少毕业生,但对于小W来说这只是个开始,“不打算一直做记者,希望通过这几年积累一些人脉,以后会考虑往公关或者大型上市公司发展”。
  说完,小W又想了想轻声说了句,“想那么远也没用,走一步看一步吧,做好眼前的就行。”
 
  二、现在大学生都降值啦?
  进入政府部门、就职国企、自己创业,都是证实个人能力的机会;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农村基层,都会有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
  小林和小芹生长在同一个村庄。
  小林学习好,高考后上了省城的大学,4年里父母省吃俭用、东挪西借凑够学费,让他读完了大学。找工作时,没有任何“门路”可走,小林千辛万苦谋了个销售员的职位,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自己的开销都紧张,就别提帮衬家里了。小芹高中没读完就去了广东打工,从流水线上一路做到了领班,如今月工资涨到3000多元。每到过年,小芹大包小包地往家拿东西,俨然是衣锦还乡。每到这时,想起去上大学时乡亲们依依不舍地把自己送到村口的场景,小林就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
  曾几何时,人们笃信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上了大学可以找到好工作,可以改善家里的生活。可是,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份报告:“自2003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与农民工月工资之间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像小林一样怀疑自己的人会大大增加:大学生真的不值钱了吗?
  劳动力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紧缺时价格就会上涨,不论你是低学历还是高学历。近年来,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从每年160多万人上升到660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供给加大不可否认。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还存在着供需结构上的不对称。千军万马都想涌入一线城市,都想捧上“金饭碗”,而需求总是有限的,大部分人的希望注定会落空。
  不过,大学生的起薪和农民工的工资越来越接近,人们似乎只看到了差距在缩小,却忽略了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工作几年后,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拥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他们职场的上升空间非常大。另外,农民工工资上涨,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之前的工资水平被低估了,在当前“用工荒”的背景下,他们的劳动力价值逐渐回归真实。
  根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2004年的入户调查数据计算,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收益率为12.3%,即多接受一年教育,年收入平均可增加12.3%。这意味着,良好的教育能够为个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书不会白读,大学生不会不值钱。
  青年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在高等教育普及度高的国家,也不是大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将大学生就业放在促进就业的首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扶持措施,这无疑会对今后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高端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兴起,会有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被创造出来。“十二五”期间,政府将更加重视调整收入分配,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有望建立,这对于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就业人群都将是好消息。
  信心要树立,现实也要面对。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学生还是应调整自己的就业观,进入政府部门、就职国企、自己创业,都是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农村基层,都会有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只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困难总能过去,美好的生活一定能到来。
 
  三、让师姐师兄帮忙工作的经历
  Stella比我小一级,而且和我不是一个系的,我与她原本素不相识。某次讲座后我认识了她,在之后的两年里,我不仅帮她申请到了理想的实习机会,甚至连她男友我都全力帮忙。她是如何让我如此信赖的呢?
  *9,在*7鲜的时机,用最独特而质朴的方式,让师哥师姐认识你
  毕业后,我进入一家知名公司工作。一次校园实习分享会上,我被邀请回母校做了15分钟的主题发言。活动结束之后,我被现场的很多学弟学妹堵住,继续交流。当人群慢慢散去,我和几个朋友走到校门口的时候,Stella从后面追上来叫住我。她向我要了一张名片,并没有什么问题问我,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只是一再道谢,并说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再见。和乌泱泱地问“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实习生”的学生相比,追到校门口还什么事儿都没有的Stella多少让我有些意外。
  第二,及时发邮件跟进,尊重对方,礼貌当先
  当晚,Stella就给我发了一封邮件,礼貌地再次介绍了自己,并提出是否可以占用一点点时间来询问一些关于我所在行业的基本问题。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在忙其他事情,于是我们约了下午6点下班以后细聊。谁知到了约定时间,我又要去开会,于是我们又重新约定了时间,决定一个小时之后通个电话。晚上7点,她没有直接打电话进来,而是先发短信问我是否开完了会,现在能否打给我。我对她这种在细节上的礼貌非常欣赏,我们顺利地进行了简短的通话。无论她的问题多么 “门外汉”,我都尽可能地耐心回答,并且答应了帮她看看简历的请求。
  之后我才知道,为了和我通电话,Stella提前半小时就坐在图书馆一个安静的角落里等时间。说实话,我为这些细节而深深感动。我问她要了简历,因为我真的非常想为这个懂礼貌、尊重他人的女孩子做点事情。
  第三,实力是保障,不够要去学
  其实Stella的专业背景很一般,简历上也没有太多亮点,但因为她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好了,我便明确指出了她简历上的一些问题,并且告诉她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再一次让我意外的是,回去之后,Stella不仅认真修改了简历,而且努力地按照我告诉她的方式进行自我提高。之后她不断地把自己的进步和我分享,经常和我交流最近又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新的机会,自己做得是否足够好等等。一年之后,我将她的简历发给公司HR部门,进入面试环节。
  在最初,Stella的实力并不算太强。但她在明知我不可能推荐她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断掉和我的联系去找一个新的关系,而是选择在这一年中不断努力。正是在这一年的交往中,我对她的努力、她的人品、她的性格积累了足够的信心,并最终把她推荐给公司。
  第四,过了河还要再修桥
  经过了长达半年的面试和审核,Stella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公司工作。在这之后,我依然能隔三岔五地接到她发来的邮件,和我交流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收获。我虽然不是她的直接上司,但是似乎能一直看到她的成长和进步。Stella偶尔也会跑到我这里来跟我说说话,让我感觉到她还记挂着我,并不是过河拆桥的姑娘。她也经常帮助我做些搜索资料之类的杂事,有时候为了帮我找东西,甚至会忙到很晚。
  这就是Stella的故事。对这个师妹,我怀有深深的感激,感谢她对我的尊重,感谢她对我的信任,感谢她让我有了一次愿意分享和帮助他人的机会。
 
  四、职场人士,如何远离抑郁困扰
  阅读提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抑郁、焦虑、紧张、烦躁、担心、恐惧等各种负面情绪甚至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发出预警:“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
  健康是一个人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有所不同。如何及早发现问题,走出情绪洼地,维护好心理健康?记者为此采访了我省心理精神科专家,为你解惑释疑,并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法。
  受访专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倪爱华
  他为什么高兴不起来?
  杨先生今年40出头,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销售经理,不仅在工作上出类拔萃,业绩突出,而且家庭也幸福和睦,亲朋好友都以他为荣。可杨先生对拥有的一切,却高兴不起来,总觉得做得还不够好,终日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开始家人以为是工作劳累紧张所致,后来发现他整天疲乏无力,睡不着觉,情绪越来越低落,才意识到是不是病了,家人先陪他在综合性医院做了多种检查也没发现问题,最后在医生建议下来到心理科就诊,医生确诊杨先生患上了抑郁症。
  据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倪爱华介绍,抑郁是心境的短暂或长期改变,它可以作为一类无特异性的症状出现在多种疾病里,也可以作为一种障碍独立存在,医学上称之抑郁症。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有情绪持续低落,感觉没有兴趣,没有精力,没有意思,活着没有价值,工作、生活能力下降,大多数人还伴有躯体症状,如食欲差、肌肉酸痛、头痛、失眠、疲劳、出汗、心烦、焦虑等,抑郁症在全球10大疾病负担谱中名列第5,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第2位。在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值得警醒的是,抑郁症患者中有25%的人有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自杀率比正常人要高20-50倍。
  “重压之下的中年人成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倪爱华介绍说,在各大医院精神科门诊接诊的因抑郁症就诊的患者中,职场人士占了很大比例,且大都是各行各业的中青年精英人士。这部分人大多是事业型的,往往个性都很强,追求完美,对自我要求及期待过高。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旦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比如没有得到升职、提拔等,他们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内心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外人看到他们的只是光鲜的表面,却不了解他们内心的挣扎。要强好面子的个性使得他们心里有郁闷也不愿与别人倾诉,只能独自面对。
  “如果心中的苦闷、焦虑、悲痛、惊恐等负性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度,会严重影响本人或周围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就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倪爱华提醒,这时一定要及时干预,不能任其发展。
 
  五、抑郁症不是“心眼小”、“想不开”
  倪爱华介绍,虽然经过多年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人们对抑郁症已有了一些了解,但还远远不够。调查显示,我省18岁以上人群中,抑郁症的精神科门诊就诊率为35.56%,住院率仅为28.89%。也就是说有大部分人群得不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之所以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率低、就诊率低,倪爱华分析其原因认为主要有四方面的因素:一是有不少患有抑郁症的人不了解抑郁症的知识,根本没有察觉到自己得了抑郁症;二是有的病人或家属会把抑郁症等同于“心眼小”、“想不开”、“太认真”等个人性格问题,家属不认为是病,也不鼓励患抑郁症的亲人去看心理医生,往往容易耽误病情;三是对于某些轻度抑郁症病人来讲认为自己的问题通过外出旅游、换个工作环境、加强运动等能“扛”过去;四是当抑郁症伴有食欲下降、疲劳等躯体不舒服的症状时,会被误以为是躯体有问题,尽管在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等多个科室做了多次检查,检查结果正常,病人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抑郁症。
  倪爱华指出,导致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遗传和自身生物因素,是患者体内传递快乐信息的神经递质减少了,这是导致抑郁症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个人的性格或个性、社会压力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也是导致抑郁症的促发因素,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心眼小”、“想不开”。它是一种心理疾病。有些轻度的抑郁通过心理行为调节可自行缓解,比如与季节有关的抑郁情绪,或某些生活事件引发的短时间的不良心境,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干预。如果诊断为抑郁症,就不能单靠自己来调整了,应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临床统计发现,抑郁症*9次发作治愈率在75%,第二次则降至50%,约1/3的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成为难治性抑郁症,还可能导致自杀的恶果。
  多种途径减压,筑牢心理防线
  在现实生活中,压力随处可见,不如意的事经常发生,如果不能泰然处之,很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导致精神(心理)和身体上的疾病。倪爱华指出,职场人群面临的压力更大、不确定因素也更多,更容易出现情绪心理问题,所以,职场人群尤其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像重视身体健康那样重视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同其他疾病一样,预防胜于治疗。大家平时不要积压不良情绪,学会多种途径为自己减压。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不对自己过分苛求,知足常乐。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并具有自知之明,不会和自己过不去,也不会制定不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同时,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也能安然处之。倪爱华建议,为了避免挫折感,应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的成就,有知足常乐的满足感,自然会心情舒畅。
  培养积极心态,补充正能量。倪爱华指出,通常人们很容易认为是事件本身引发了情绪的改变,其实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发了情绪问题。同样的一件事由于角度和观点不同,思考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所以,学会换位思考,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较为客观地处理生活中的人和事。改变思维方式,情绪也会随之好转。
  同时,学会比较也很重要。倪爱华认为,生活中多数人习惯于和*4的比,比来比去,心理就失衡了,压力就产生了。每个人尤其是对自己要求较高的人要真正学会比较,多往下看,多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这样心理就会释然很多,这是最简单的心理调适。
  坚持体育锻炼,做到运动减压。研究表明,运动能改变脑内的神经递质,运动中的人体会释放一种“快乐因子”内咖肽,它是人体的自然抗抑郁药物,有助于改善情绪,能让人感到愉悦。快步走、瑜伽、跳舞、慢跑、骑自行车和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锻炼。
  多交朋友,多找人倾诉烦恼。把所有的抑郁埋藏在心底,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应多交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单位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不同于同事,不存在压力与竞争,可以无拘无束地说自己的心里话,在尽情倾诉中,内心的郁闷、压力也随之得到释放、排空,心情得以彻底放松。
  热爱生活,多培养兴趣爱好。如果生活太单调了,没有别的乐趣,心理就容易出问题。比如可以打打球、听听轻音乐、看看喜剧片等,以欣赏的感受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为别人做点事,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如果焦虑、抑郁情绪得不到缓解,出现想自杀的念头,也不要悲观恐慌,一定要找专业医生诊治。目前新型抗抑郁药物很多,而且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在医生指导下足量足疗程服用均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六、如何跨越职场生涯中的5个坎
  和生活一样,我们都有计划有目的的去进行。职业规划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现在很多的在校大学生就已经开始在找工作之前都要给自己做个职业规划,盲目的去寻找工作就会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对自己将来走出校门后的工作做一些规划,这是很好的,未雨绸缪。这是一个明智的抉择。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干着干着就能从一份工作中寻找到乐趣了,也就慢慢地适应了这份工作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可分作五个阶段,把握住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规划,才能让自己掌握主动权。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需要跨越职业生涯的5个坎,这些坎虽然不大却有时会阻碍着你的事业和人生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9坎:“青黄不接”阶段
  工作1-3年是职业生涯最“青黄不接”的阶段:你既不像毕业生那么“单纯”,又不像有四五年资历的那样能“独当一面”,正处于“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状态,那么这时候你如果跳槽找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个阶段的主要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忠告是,这段时间*4不要轻易跳槽,相反, 如果这段时间你较为“安静”,你往往能够积累到你一生中*9次“从学习迈向工作”时段内宝贵的工作技能和坦然的就业心态,许多人“爱跳槽”的毛病往往都是 从这个阶段“稳不住窝”开始养成的。
  第二坎:“职业塑造”阶段
  工作3-5年后,你就会逐渐步入“职业塑造”阶段,逐渐熟悉组织文化,了解组织内情,建立初步的人际关系网,经过一段时期后,你的“职业性格特点”就暴露出来了:哪些是你特长的地方,而哪些又是你不足的地方,于是你开始进入“职业塑造”阶段,对职业方向进行合理调整和矫正。
  那么,怎样来进行“合理的调整与矫正”呢?不妨在你工作的相关领域先适当地改换一下工作方式,比如在同一个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适当进行换岗,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新鲜感,还能测试出你究竟最适合做什么工种。如果发现你的性格和特长与现有工作偏差太大,那么一定要当机立断马上改行,这时候千万不要 贪恋现有工作薪水有多高,环境有多好。
  第三坎:“职业锁定”阶段
  工作5-10年,随着你对自身优劣势及性格特点的日渐清晰和不断的实践锻炼,你渐渐走向“职业锁定阶段”,开始认定“你适合干哪行。在这个阶段,有的人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承担起工作的责任,发挥并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提升或进入其它职业领域打基础。
  有的人会产生新的疑问: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一事无成?”“理想和现实不相符,我是不是需要重新选择?”迷茫的主要原因和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组织提供的机会和职业通路不一致。
  这时候又该怎么办呢?你如果依然愿意尝试这份工作,就应该首先端正态度,决不能整天愤世嫉俗、怨天尤人,而应该投入战斗,在战斗中快速磨练和积极探索,不断修正下一步的工作流程和发展方向。 即便是已经暂时“锁定”了你的职业种类,也千万不要每天得过且过地混日子。相反还要更加勤奋地不断寻求自我突破,逼迫自己不断跨越新的高度。
  第四坎:“事业开拓”阶段
  工作10—15年,你的“职业”将成为终身的“事业”,意味着你开始从前期“职业阶段”中的技能、经验及资金积累走向人生事业的开拓历程。可能你在 这个阶段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职业”状态,仍然是每天在为“老板的事业”而奔波,但年龄和阅历已经将你推向了事业发展的起跑线。并且你跑也得跑,不跑也得 跑,你要为自己而跑,你的家庭开始逼迫你为他们着想,你的事业心和成就感都决定了你要开始考虑自我了。
  这个阶段可能你会遇到的主要疑问是:“接下去的岁月,应该做些什么?”人到中年,很多人在机会面前不敢贸然决定,因为从心理上理解了人生的有限,而自己也开始重新衡量事业和家庭生活的价值。在大约35岁到45岁之间,会发生职业生涯危机。
  第五坎:“事业平稳”阶段
  工作15年以后, 你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前期“职业阶段”和“事业开拓阶段”已经为你留下了几多积淀。在这个阶段,你所需要的是如何使你的事业能够在平稳的过程中持续上 升。这期间你还要不断地去观察市场、了解市场,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所以你可能会感觉很累、很辛苦,不过你见的多了,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增大了很多,于是你也 就能游刃有余了。
  你曾经的一切豪言壮语和海誓山盟在这个阶段变为现实,你被推上了事业的巅峰,不过这一切美妙结果的前提就是你先要在前面的几个阶段表现都很努力,也很用心,这就是“世间自有公道,付出定有回报”的道理。
  我们的一生当中,参加工作的这五个坎是必须要经历的。为了我们的生活,有很多人在做的工作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但是就算是这样,我们也该热忱地去接受。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该好好的认真的把它做好。所以说先做好一份职业规划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因为不喜欢一份工作就整天的吊儿郎当。
  本文来源:高顿网校小编[*{7}*]制作

   推荐阅读:会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专题
   高顿网校温馨提示:高顿网校为您提供权威、专业的会计职业规划、会计就业前景、会计就业方向、会计就业形势等资讯。免费在线题库,每天免费直播上课,更多精品网课免费试听。高顿网校为您提供大量的会计岗位就业信息及就业辅导,对会计从业人员非常有参考价值。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职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