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是各个企业公布新一季财报的日子,我们先是在周二目睹了苹果在中国市场创造新的业绩记录,又见证了微软在*7的财季重回盈利,就在昨天中国市场中最重要的一份企业财报——阿里巴巴集团财报正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2015年10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2016财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一般为201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阿里巴巴上一季度获得人民币221.71亿美元(约合34.90亿美元)营收,营收同比增长32%;获得人民币227.03亿元(约合35.72亿美元)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人民币30.30亿元规模增长649%;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阿里巴巴上一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92.52亿元(约合14.5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60.08亿元增长36%。
  从数据上来看,阿里巴巴无疑交出了一份傲人的漂亮答卷。阿里巴巴财报正式出炉前,美国标准普尔所调查的分析师预计,阿里巴巴2016财年第二季度营收预计将为人民币210亿美元(约合33.4亿美元),同比增长26%;净利润将达到人民币48亿元(约合7.57亿美元),同比增长58%。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阿里巴巴最终财报都超出分析师此前的预期。更为关键的是,在华尔街分析师们最为关注的GMV(成交总额)数据上“高奏凯歌”,阿里巴巴2016财年第二财季在中国零售市场上的GMV为7130亿元人民币,比上一财年同期的5560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8%。
  受到财报刺激影响,阿里巴巴股价盘初上涨8%,*6时曾一度上涨10%,投资者的信心可谓全面重新回归。
  这当然不是新闻的全部。有心者发现,虽然阿里股价在盘初迅速走高,在顶峰时达到了接近12%的涨幅,但随后股价一路开始回归下挫,最低时为78.25美元,低于前一天收盘价。截至当日收盘最终获得4.05%涨幅,股价一直在80美元左右浮动,颇有一种“兴奋过后开始清醒的感觉”。可以看出,在最初因为数据带来的股价高爆发后,市场和投资者对阿里巴巴傲人的答卷并不是特别买账。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难道华尔街对阿里巴巴的数据有所怀疑?难道前一天阿里巴巴在央视天气预报黄金时段搞出了那么大个新闻、播了市场一分钟的“告白广告”仍然打动不了市场的心?
  笔者邀请了高顿财经CPA研究中心和高顿财经USCPA研究中心的专家,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份财报。让我们来看看漂亮数字的背后,阿里巴巴的财报中隐藏了哪些危机?
  超高的利润来自哪里?
  看到这份财报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何一家公司的净利润可以超出营收?阿里巴巴第二财季的营收只有221.71亿美元,净利润却达到了227.03亿美元,是如何做到的?利润还能比收入大?其实很多人陷入了一个误区,大家日常所称的利润往往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部分,也就是与公司日常发生的经营业务有直接关系的利润。打个比方,一个企业投入1万元,收入2万元,净利润1万元,这部分就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部分;而这家企业得到管理部门500万元的嘉奖,这500万元部分就是“非经常性损益”。
  是不是看糊涂了?简单来说,阿里巴巴第二财季净利润如此之高,一个核心原因就是阿里巴巴在重新评估此前所持阿里巴巴健康信息技术公司资产收益后,增加了人民币186.03亿元(约合29.27亿美元)的非现金收益,这186.03亿元的部分就是“非经常性损益”部分。
  同样的一幕还出现在阿里巴巴之前一个财季(2016财年*9财季)的财报中。在阿里巴巴截至6月30日的2016财年*9季度财报中,阿里巴巴营收为人民币202.45亿(约合32.65亿美元),净利润为人民币308.16亿元(约合49.70亿美元)。高净利润的主要原因是阿里影业完成融资后,阿里影业剥离出报表,并大幅推高阿里巴巴集团持有阿里影业股权的估值,因此带来了高达人民币247.34亿元的处理收益计入。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阿里巴巴超高的利润主要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中的投资回报,但是这种收益不是经常性的,不可能每个月都有一个阿里影业、阿里健康,这个月净利润可能是200亿、300亿,下个月也许就回归正常为几十亿,再下个月也许就成负的了。
  “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中指出,(非经常性损益)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不能代表企业的正常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那阿里巴巴集团正常的盈利能力如何?财报中的数字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在不计入非现金重新评估收益、股权奖励开支、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和特定其他费用等,2016财年*9季度,阿里巴巴净利润为人民币94.96亿元(约合15.32亿美元),第二季度阿里巴巴净利润为人民币92.52亿元(约合14.56亿美元)。这两个数字虽然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0%和36%,但从第二财季环比来看,数据甚至有所下降。阿里巴巴能否跑过中国经济的下行速度还不能得知。
  主要业务数据到底增长了多少?
  虽然阿里巴巴近几个季度的主要净利润来源都是投资收益,但如果仍然把电商视作阿里巴巴的主要业务的话,其主要业务变化趋势的观察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营收、GMV(成交总额)。
  先来看营收,从2015财年第二季度开始,阿里巴巴集团营收额分别为人民币168.28亿元(约合27.42亿美元)、261.79亿元(约合42.19亿美元)、174.25亿元(约合28.11亿美元)、202.45亿元(约合32.65亿美元)、221.71亿元(约合34.90亿美元)。除开包含双11在内的第三财季这样的“人造高峰”外,通过计算可以得知营收方面阿里巴巴集团从3%增长波动到16%,进入2016财年有放缓的趋势。
  GMV是电商行业最为重要和核心的数据之一,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电子商务公司的快速增长远比短期的利润更为重要,GMV正是衡量电商公司增速的核心目标。同时,国际资本市场目前对阿里巴巴未来预期的*5负面因素就是中国经济下行是否真正影响到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及电商平台的发展。
  从2015财年第二季度开始,阿里巴巴GMV分别为人民币5556.66亿元(约合905.29亿元)、7870亿元(约合1270亿美元)、6000亿元(约合970亿美元)、6730亿元(约合1090亿美元)、7130亿元(约合1120亿美元)。同样地,除开包含双11在内的第三财季这样的“人造高峰”外,通过计算可以得知阿里巴巴GMV虽然同比增长幅度较大,但增长幅度在逐月下降,而环比一直处于个位数增长水平。反观阿里巴巴集团在电商平台上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京东,此前两个季度GMV同比增长幅度分别达到99%和82%。
  GMA的数据告诉我们,虽然阿里巴巴仍然是国内电商领域的巨无霸,但是其也无法摆脱国内经济下行导致中国消费市场疲软所带来的影响。而在移动端和PC端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移动端上虽然阿里巴巴在2015财年第四季度移动GMA就超过了50%,但增长平稳且缓慢;而在PC端,阿里巴巴GMA个别季度环比增幅已经缩减到1%到2%。
  新的亮点?
  除了投资收益、电商数据,阿里巴巴财报中最让市场关注的就是阿里巴巴新业务——云计算的增长了。
  以往多个季度,阿里云计算的增长幅度连续超过100%,而在2016财年第二季度的*7财报中,阿里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架构营收为人民币6.49亿元(约合1.0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2.85亿元增长了128%。阿里云是阿里巴巴集团所有业务中增长最快的一支,甚至有市场声音认为“云”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未来,华尔街部分分析师甚至认为因阿里云需要重新评估阿里巴巴的股价。2015年10月27日,阿里巴巴甚至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时长1分钟的云计算概念普及视频。
  128%的同比增长、34%的环比增长,阿里云的成绩单的确亮眼。但这份成绩单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需要看到更多。
  虽然阿里云业务增长较快,但仍然过于弱小。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千亿,目前阿里云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大,而且这还是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特殊情况下、经过数年高速发展而来。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国际云计算巨头,亚马逊2016财年第三财季AWS营收20.85亿美元、Alphabet(Google)第三季度云计算收入估算约为4亿美元、微软第三季度云服务营收为58.92亿美元、甲骨文第三季度云计算服务营收达6.11亿美元、SAP第三季度云计算营收为5.99亿美元。但从业务规模上来说,阿里云无疑是“小字辈”。同时国内政策对国外云计算服务商进入中国要求比较严苛,服务器必须位于中国境内,意味着和全球服务器隔绝开来,同时数据必须接受监管部门的审查。这就导致国内云计算市场并不是完全自由开放的市场,国外服务商必须以合资的身份才能运作。
  阿里云能否在未来保持和全球云计算市场同样的增长水平,能否抵抗住越来越多国内外服务商的竞争,暂不可知。
  最后
  很明显,阿里巴巴已经不再是电子商务平台,而是完全成为了以投资作为主要盈利手段的数据公司,云计算只是数据业务板块中的一个分支而已,电商是另一个分支,用户和商家都是数据资源。
  随着双11的到来,2016财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的数据应该会非常好看,但增长的趋势和新的增长点,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观察到。
  ▎本文作者James,来源高顿网校AICPA。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AICPA”(gaodunaicpa),让我们一起学习AICPA,了解美国文化,获取*7信息。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