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观察:留在北京 宁做奔走的五花肉

来源: 高顿网校 2015-08-27
  大学生回流系列观察北京篇
  核心提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727万,比2013年的699万增加28万人。而7月3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意味着,数以千万计的“漂族”要想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安家落户,将更加艰难。
  面对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高压力与二、三线城市的安稳和闲适,有大学生网友概括说:一线城市是江湖,二、三线城市是道场;一线城市是现货,二、三线城市是期货;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三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是“漂泊之城”,二、三线城市是“一生之城”。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中西部地区借助东部产业转移契机保持了较快发展,一些具有“狼性”的二、三线城市迅速崛起,像杭州、成都、西安这样的二线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节节攀升。
  这个就业季,大学生就业流向有何变化?一线城市有什么软肋?二、三线城市又能否满足顶尖人才的需求?今年4月到9月,本报记者历时半年,前往京沪穗深等一线和多个二线城市,调查最近10年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尝试揭示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态势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
 26岁的硕士生陈悦向单位递交辞呈,背起行囊,离开了北京回到老家济南。从2006年读大学到今天,陈悦已经在北京这所城市生活了将近8个年头。促使她离开的,不仅是北京高企的生活成本,更有家里人为她准备好的安逸生活;7月末的一天,顶着38度的骄阳,为了拜访客户,吴馨身穿黑色套装,踩着7厘米高跟鞋辗转于公交地铁站。在吴馨看来,正是北京为她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工资里的每一分钱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每天,从南五环到北四环,从东四环到西三环,在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像陈悦和吴馨这样坚守、逃离相交织的场景在一幕幕上演。七八月份,记者在北京深入调查了清华、北大等14所在京的“211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发现,对于北京名校毕业的学生而言,尽管北京的房价、生活成本不低,但是,北京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留在北京依然是主流,但与此同时,就业地域多元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象一 名校毕业生过半留北京
  个案:宁做“高温五花肉”只为公平和机遇
  交完房租和定金后,周倩的银行卡上还有432.85元,而距离她7月中旬发工资,还有18天。而即使是这样地漂着,周倩们也喜欢留在北京,而不是回老家。
  6月末的北京,正午的烈日炙烤着柏油马路,中国传媒大学2014届的毕业生周倩正忙着找房子,这已经是她连续找房子的第九天。“要求并不高,只要是单间,有阳台卫生间就可以。”对于每一名北漂族而言,找房子是仅次于找工作的第二件大事。最后,周倩以每月1600元的价格在东四环外的四惠东租到了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而*9年实习期,设计公司每月的工资才3200元。按照中介的要求,周倩要先交3个月的房租作为定金。交完定金后,周倩的银行卡上还有432.85元,而距离她7月中旬发工资,还有18天。
  在京高校毕业生为何[*{6}*]在北京就业?记者多方调查得知,地域优势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作为一线城市,北京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记者从中国传媒大学了解到,一线城市相对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也吸引了不少应届毕业生坚持做“北漂”。“每年都会有省会城市或者地级城市的广电部门来学校开招聘会招人,但很多三线城市的招聘会,几乎没有同学前去投简历。”一位网络传播专业的赵同学告诉记者。而究其原因,班内很多同学都更愿意留在北京。赵同学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本科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找到了北京的工作,只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找的工作给解决户口,剩下的都挂靠到人才市场,“即使是漂,也喜欢留在北京,而不是回老家。除非老家本身就是发达地区,否则一般不愿回去。”
  北京是否还值得留恋?或许“京漂”一族更有发言权。在某旅游OTA网站工作三年,刚刚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的吴馨坚定地告诉记者,“北京依然值得留!”留着干练的短发,穿着得体的套装,说话语速较快,吴馨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三年奋斗史”:顶着38度的高温,身着黑色套装挤公交逐一拜访客户,“我觉得北京是一个天然的黑色烤箱,我是一块奔走的五花肉,距离烤肉之间只差一把盐”。由于公司正在开拓欧洲市场业务,吴馨白天上班,晚上自学法语,一步步从原公司的一名小职员跳槽成为现在公司的业务骨干……“北京是个不相信眼泪的地方,弱者要么变强,要么被淘汰。”在吴馨看来,正是北京为她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北京的魅力在于它的公平和无限机遇,只要肯吃苦,不怨天尤人,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的路越来越宽阔。”
  人才市场:北京市内大学生供不应求
  记者从北京市人社局发布的《2014年*9季度北京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供求状况》中了解到,*9季度进入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聘的单位有16420家,累计需求各类人员201602人,进入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为48015人,缺口人数为153587人,求人倍率为4.2。
  而(即将毕业的)在学人员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绝对量增加较大,已进入前三甲,所占比重为18.03%,增幅达71.21%。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具有大学学历的求职者增加了3857人,达到了8023人,占就业市场总求职者的比重为16.71%,增幅达92.58%。与此同时,人力资源需求方面,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招聘单位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力资源需求均呈上升态势,对大学学历的需求人数达到了12768人,所占比重为6.33%,比上季度增加了317.39%,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72.94%。
  今年上半年,招聘单位对学历无要求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已占总需求的61.66%,绝对值已经达10万以上。招聘单位对硕士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需求均大于1,呈“需求大于供给”状态。
  数据:在京高校北京招聘单位最多
  记者从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2014年的来校招聘数据显示,北京的招聘单位最多,共有678家,占招聘总数的29.7%,其次是广东,占11.2%,江苏占11.%。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就业处发布的信息显示,该校2013年举办大中型招聘会33场次,参会单位1500家次,用人单位专场宣讲会498场,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毕业生人数与单位需求比为1:8,其中,从招聘单位的地区分布来看,49.74%的招聘单位为北京企业,其次是中南地区(除广西外)企业,占招聘单位的16.31%,华东地区(除上海外)的企业占到15.52%。
  该校发布的就业信息显示,校园招聘(学校就业网、校园招聘会、学院发布的就业信息、从校友师长处得到的信息)发布的就业信息占学生就业信息来源的65.3%。
  多渠道的就业信息给应届生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利好——66.1%的毕业生有2 家以上单位接收函,其中,有58.30%的毕业生获得了2至5家单位的接收函,也就是说,毕业生可以在招聘单位之间“择优选择”。
  现象二 主流之外就业地域多元化
  个案:工资涨幅比不上煎饼果子涨幅
  张瑶每个月税后工资6000元左右,由于日益高企的物价和房租,她每个月几乎都要“月光”。除此之外,张瑶们还要忍受生活单调和无人照顾的状态。所有这些让他们选择离开。
  房价、交通、消费使得不少毕业生觉得北京居之不易,而日益削减的留京指标更让他们的“北京安家梦”变得更加遥远。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吴扬从去年10月份开始,便拿着简历开始了找工作的征程,面对招聘单位给出的offer,他最看重的就是有没有户口。“如果没有户口,买房买车很多事情都不方便。”最后他选择了可以提供户口的济南的一家设计院。
  北京人社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北京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23万,其中北京本地生源不到10万。而非北京生源的13万应届毕业生,实际留京名额只有1万人左右。
  而已经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两年的张瑶告诉记者,自己每个月税后工资6000元左右,相对于日益高企的物价和房租,自己每个月几乎都要“月光”。“现在煎饼果子都从两块五涨到五块了,但是工资并没有提高多少。”
  除了生活压力,生活单调和无人照顾也是北漂族回老家的一个原因。“为了避开下班晚高峰期,我一般都是刻意晚上8点后再从办公室出来,回到家将近10点,洗刷后就睡觉了。”一个人在北京生活,除了周末偶尔的逛街之外,在某外企上班的刘琳平日里过着单位—住处—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
  今年4月份,刘琳一位好久不联系的女同学突然告诉她,自己要回江西老家去了。而这位同学要回去的原因,也让刘琳感叹不已。“我这同学告诉我,她下班的时候觉得有点难受,回到家开始上吐下泻,自己硬撑着走到社区门诊,输完液已是晚上10点。回到住处,想吃碗热饭,却只有孤灯照着人影,当时就崩溃了……”记者看到,刘琳的眼圈红了,“总觉得这条漂泊之路看不到尽头,我也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是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竞争:地级市“触网”抢人才
  虽然名校毕业生留京仍然是主流,但记者走访北京多个校园招聘会发现,近一两年,选择京外和基层单位就业的北京高校毕业生有增多的趋势。毕业生的选择不再仅仅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及发展潜力好的二、三线城市越来越多地成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就业形式也更加灵活。
  而在教育部的网站上,记者看到,不仅主管部门推出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二、三线城市就业创业大型宣传,各省市的地级城市也“触网”抢人,开展了面向高校毕业生的网上招聘活动。
  数据:离京学生逐年增加
  记者从多所北京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了解到,近一两年,去京外地区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清华大学的数据显示,今年,该校有406名2010届毕业生到西部、东北等地区就业,创近年来的新高;中国人民大学近几年每年都主动邀请京外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用人单位来校招聘,还出台了《鼓励毕业生赴西部就业的奖励政策》,每年拿出50余万元专款用于奖励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该校赴西部就业的人数已由几年前的不足50人增加到今年的300余人。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就业处公布的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地域多元化选择更趋明显。以该校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例,该校本科毕业生到京外、基层就业人数明显高于京内就业人数。在京就业为26.93%,同2012年的35.33% 相比减少8.40%;其他省市就业为72.02%,同2012年的64.67%相比增加7.35%。

   推荐阅读:会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专题
   高顿网校温馨提示:高顿网校为您提供权威、专业的会计职业规划、会计就业前景、会计就业方向、会计就业形势等资讯。免费在线题库,每天免费直播上课,更多精品网课免费试听。高顿网校为您提供大量的会计岗位就业信息及就业辅导,对会计从业人员非常有参考价值。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职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