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银行,但对于银行普通职员的生活状态,我的理解是从《半泽直树》开始的。
  想要了解甚至融入银行生活的人来说,《半泽直树》是大家都应该去看的电视剧。剧中,主人公半泽直树进入了泡沫时期的东京中央银行,成为了一名普通员工。他一边同自己在银行内外的“敌人”斗争,一边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而努力。
  这是一部比较“黑暗”系的电视剧,除了众所周知银行工作的那些光鲜亮丽之外,它背后不可告人的、你不曾想过、不曾了解过的黑暗面也曝光在观众的视线之下。
  为什么要说这个事,这是因为最近想到的一个话题:为什么毕业生拼命想进银行,而银行里的人却拼命想出来,或者说劝大家谨慎莫入?
  这段时间正好赶上毕业季,一些朋友的孩子对金融圈表达出了向往,而银行自然成为他们规划中职业生涯的*9站。但当我问起身边在银行工作的朋友时,他们的口径竟然出乎意料地一致:“毕业生为什么非要辛辛苦苦进银行呢?银行工作既辛苦、待遇也不算高,实在不是毕业生适合去的地方”。
  建议毕业生去银行的原因,无非就是待遇好、工作体面,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在忙碌且辛苦的城市人群中永远是最光鲜亮丽的那一群。收入更是体面,一般都在平均白领水平之上,稳定且不容易裁员。如果做前台,有了资源你的生活就会很惬意,只要任务量能完成,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工资奖金高的离谱,人甚至可以不去上班。
  而不建议毕业生去银行、或者说银行不适合毕业生的理由又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会*9时间想到旧人在排斥新人竞争者,好让他们不分自己的一杯羹。但纵观身边在银行就业的朋友,尤其是干了三年以上的,身上无时不刻充斥着疲倦和想要离开的情绪。
  为什么银行里的人拼命想出来?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我们可以来探讨探讨。
  *9个原因,我们一直不能忘记的就是,自己从来只是一个追赶者。
  如果说现在中国最像哪个时期的哪个国家?也许二战之后的德国是最接近的答案。同样的经济形势、同样的落后、同样的迅猛追赶、同样的国家主义……虽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体量也很大,但不得不说的是中国经济的根基真的很差。除了特大型城市,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各方面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所以中国和当年的德国一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全力的追赶者,希望用几十年的追赶就抵过别人几百年的积累。这个追赶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就像当年流传的德国工人为了国家发展只要很少的报酬一样,同样的工作不可能有很好的环境。
  纵观你身边的人,是不是都是这样?银行的在加班、实业的在加班、互联网行业更是往死了拼命加班。所以在目前的中国,工作环境变舒适了,那么经济竞争力就会急剧下降。追赶速度最快的行业,虽然很辛苦,但是却有光鲜的外表,银行就是其中的代表。
  你越辛苦,你距离成功者就会更进一步,除非毕业生不想向上,否则你没的选。而作为追赶者,起步越晚越辛苦,比如说现在才0基础入行的毕业生。
  第二个就是,每个行业都是围城,银行也不例外。
  半泽直树说过一句话:“我时不时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成为银行职员,定额很难完成,能和同事聊的话题,只有钱和人事调动,转职是家常便饭,而且每次调动都会让家人苦不堪言,一个小小的污点就会让你立刻被调走。”
  “围城”是听到最多关于银行的形容词。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难处,不真正做这一行是根本无法体会的。比如如果有资源,你就可以过得很滋润,如果没有资源呢?你就必须每天去跑业务,或者做从一些最基础最单调的工作做起。业务拉到了,你可以在这个行业活下去,拉不到,那些光鲜的生活其实离你真的很远。
  但围城终究还是一座城,它是有门槛的。外面的人想进去不易,里面的人也只是“想”出来。围城每个人都在说,但大多数都是抱怨,真正行动的很少,人终究敌不过现实。
  然后,银行不是个能完成你梦想的地方。
  每个毕业生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年轻是实现梦想的*4机会,但银行却不是你实现梦想的舞台。
  相信很多毕业生进银行都是背负着父母的“命令”。你不想进的时候,他们要求你使出浑身解数进,甚至他们亲自去“求爷爷告奶奶”帮你进;你干烦了想出来,他们还是死活不让你出来,甚至真的以死相逼。
  很多父母以为银行是个铁饭碗,进去一辈子就稳了,在他们的眼中,银行不是工作,不是平等交换、市场驱动的劳动交换,而是一个生活保障体系。当然事实也是如此,你进银行真的就稳了,前提是你甘愿做最底层、做炮灰、做无名的草芥。
  在银行里生存的,无非就是两种人。一种,叱咤风云型的人物,比如家中有资源的,银行年底有几千万的存款缺口,你分分钟就能拉到的。或者你本身特别厉害,人中龙凤,扶摇直上最终可以进到管理层。而另一种,就是其他默默无闻的大多数人,在该叱咤风云的人物真正叱咤风云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可以捞点好处。
  但小角色是没有梦想的,任何小角色都是如此。无需置疑,能将目标定位在银行的,起码在学生时代都算是比较优秀的那一群。但正是这样的人,经历过什么挫折?是不是自己认为自己很牛?是不是认为自己的未来就是改变世界?
  但很遗憾,进入银行的毕业生,你的梦想一文不值,就是这么残酷。
  第四点,除了专业技能,银行需要太多其他的能力。
  我曾经问过一个在外资银行做VP的牛人:“国外的顶级金融机构,最喜欢什么样的人?”他的回答是,顶级学府里的“坏学生”。
  顶级学府保证了你的专业知识甚至是学习能力都是顶尖的,但奇妙就奇妙在这个“坏”字。他们更喜欢把精力投向更多领域的学生,比如去参加社会活动、去当社团[*{b}*]、去演讲、去旅行、去做义工等等。由此可见,除了专业技能,金融圈的人需要更多的其他能力。
  国内的银行更是如此。银行是一个关系大于天的行业,而毕业生很可能缺的就是这个。但他们心高气傲,有锐气有棱角,自以为凭借大学生的自命不凡成绩就能闯出一片天。所以进入银行,普通人的棱角都会被磨平,如果磨不平就会受挫。
  很多人说中国银行的发展模式不健康,这也是很大的原因之一。但真的国际化了,真的健康了,你就只需要大学里学的那些东西了么?你在学大学里的课本知识,比你牛的是搞关系的;等银行发展健康了,你开始搞关系的时候,比你牛的在学国际化的金融知识。
  你永远比别人落后一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银行的大部分工作不会让你收获成就感。
  人为什么工作,除了钱,还有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比如说我们写文章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论是查资料也好,想逻辑架构也好,组织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也好,写出来的东西有人看,甚至有人点赞叫好,你作为作者的自我价值就实现了。同样的,作为销售,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有人购买你的产品并最终成单,那你作为销售的自我价值也就实现了。
  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成就感。
  但在银行工作的大部分人,是得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成就感的。银行的基础工作重复,大部分员工年复一年重复着琐碎的工作,看不到创造的快乐。很多高度模块化的工作只要是个高中生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就能上手,大学里学习的所有知识在这里几乎用不到。工作同质化非常严重,专业能力考的少,主要看的还是营销能力。
  这时候你面临的选择只有两个,*9转型,第二跳槽。但跳槽好跳么?不好跳。除了银行系统内,你会发现基本没有转行的可能。这时候跳槽无非就是同样的工作换了个地方干而已。
  在银行干了三年以上,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想要跳槽的心理。但比跳槽更现实的是,通过自我提升和转型去做体系里数一数二的人。
  最近,我们采访过一些报考财务金融证书的银行在职员工,他们报考了高顿的培训课程,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交流机会。他们有些准备报考FRM,有些准备报考CMA,但都是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
  他们都是看中了转型带来的新机会,就比如高顿FRM的一位在职学员就认为,随着贷款利率市场化,银行业必会为了抢资金、抢市场开始在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上直接厮杀,能存活下来的只有风险把控好、资产质量高的银行,所以银行的风险控制更为重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通过高顿报考的FRM。
  显然转型后的工作会带来更多的自我价值实现和成就感。可以想象一下,是一直做最基本的重复工作有成就感,还是通过CMA管理会计的知识参与企业的重大战略有成就感?还是通过FRM参与银行风控,为银行挽回一笔笔潜在损失有成就感?
  在《半泽直树》第9集中,半泽直树的好友近藤直弼曾经对田宫电机公司前任会计科长野田英幸说:说“是”要比说“不”简单很多,但是如果我们这些上班族都只会说“是”的话。那工作就成了简单的执行...只是执行的话,机器人也可以。
  正是因为不想成为机器人,很多人才拼命想从银行这个行业里出来,或者说向更高远的方向前行。

高顿网校精彩推荐:

2015年1月-12月财会考试月历

2015公务员工资改革解析
史上最全
《财经名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