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Christopher
这两天快播公审的事情挺热闹,随着公审直播视频在互联网上疯传,以广大网友为主力的网络舆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除了案件本身如何定性外,网上吐槽最多的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公诉人在法庭上被辩护人轮番吊打,不仅不懂互联网技术,法律业务也难言过关,可以说在法庭上出尽了洋相。
深究起来,公诉人业务不精也是非常正常的,对比一下公诉人检察官和辩护人的收入,水平差得多也很正常。公诉人业务水平不高背后呈现的是法律系统里的人员流失——高水平的人因为收入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几乎全部流失到了律师事务所,而留下来的自然都是水平比较差、资历比较浅、经验不足的那拨人。
今天真正想聊的不是快播事件,今天想聊的是金融系统里人才流失的现象同样在发生,而且情况更为严重。刚刚过去的2015年,股灾爆发的背后,证监会被指“昏招迭出”,而今年1月份又上演了熔断机制实施仅4天后就被紧急叫停的戏码,这说明监管层在制定政策时非常慌乱、匆忙。但一个公诉人水平不高,可能受影响的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而一个监管层的领导水平不高,受影响的也许就是全中国几千万股民了。
证监系统存在人才荒
从A股股灾到“熔断闹剧”,有两种声音的碰撞从未停歇。一种声音认为证监会“猪队友”,水平不够、昏招迭出,把好好的股市和好好的股民都玩残了;另外一种声音认为证监会这么多看似不靠谱的招数都是故意的,目的就是合起伙来圈小散的钱。
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无法深究,除了证监会的大佬们自己,没有人能判断这究竟是不是一盘大棋。但人才的流失在证监系统中是确实存在的。
2015年1月,证监会宣布免去江向阳办公厅副主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兼新闻办公室(网络信息办公室)主任职务;3月,证监会创新业务监管部原副主任王欧离职,证监会党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原办公室主任韩燕;5月,证监会稽查局原局长欧阳健生、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原副主任徐浩、证监会私募基金监管部原副主任杨文辉同时离职……2014年下半年开始,证监系统出现了一波较为集中的离职潮,先后有数十位处级以上干部、近10位局级干部离职,他们大多数都奔赴金融投资机构任职。2015年下半年,证监会出台政策,规定处级以上干部离职之后,3年内不得在监管对象内部任职。离职潮才缓慢平息下来。
这还仅仅是证监会的情况,而地方证监局、交易所、结算公司的人才流失情况更为严重。
但和欧美等成熟市场中,监管部门与被监管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不同的是,中国证监系统人才流动是单方面的,只有出、进很少。尽管证监系统自2011年开始连续进行公开招聘和内部转岗,这样的情况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证监系统属于政府职能部门,提拔的人才都是一路升上来的,空降本就不现实,更别说从企业中空降成为政府职能部门高管。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金融制度和欧美也不一样,欧美大财团和政府在表面上很亲近,两党政府代表不同财团的意志,官员退休去企业、企业高管任职政府部门非常常见。而中国,企业和官员毕竟还是游戏参与者与制定游戏规则的人。
只有出、没有进,年轻人还要经历慢慢的提拔过程,人才荒就比较好理解了。
证监系统为什么留不住人
治病治根,证监系统人才荒怎么解决,先得看证监系统人才荒是如何发生的。
核心原因就一条,没钱。
又说回到快播案庭审,辩护律师的收入和案件挂钩,能接到王欣案子的律师收入不是公诉人的10倍,也差不多。正是因为收入间的差距,现在一流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6}*]一定不是进入司法机关工作,近年来,北京市公务员招录中,法检系统屡屡遇冷。而现存的北京法院系统中人员流失情况也十分严重,仅近5年就有500多人辞职,而且年流失人员数量还有增加趋势。
证监会面临的是同一个情况:因为金融投资机构的薪酬比体制内一直都要高很多,证监系统内人员流向券商、基金等机构及上市公司的情况才会一直出现。同样都是经验丰富、能力较强、年轻有为的人才,你是愿意在北京守着千把块钱的收入过一辈子,还是提早出去享受年薪百万的高收入?要知道金融、尤其是互联网金融这两年最火,很有可能“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干着一样的事情、证监会的工作要求往往还更高,但收入却一直处于低水平,选择留下的人有没有?当然有,不排除其中不少人有着“一心一意为国家做贡献”的奉献精神,但还有不少是出于其他目的、资历浅业务差出去没人要的,还有就是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
要知道,金融腐败引发的“内耗”,是继“人才流失之外”,证监系统人才荒的另一大原因。要知道,2015年是中国监管机构被捕人数最多的一年,也是被捕级别*6的一年。
除了钱外,当然还有体制内、憋屈、没发展、受限制、不自由等其他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短期救火:“顾问团”靠不靠谱?
证监系统人才荒如何解决?解决人才的问题,应该从短期、长期两个角度思考。尤其是在一条政策能影响到数千万股民命运的A股,熔断机制实行4天故事蒸发6.66万亿,解决人才荒应该先治标——让监管层出的招不是那么“臭”,于是“顾问团”这个机制便呼之欲出。
有专家建议证监会政策更适宜采取咨询的方式,即咨询市场专业人士。比如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表示,股灾以来,管理层缺乏系统性反思,当前应该成立包括主流专家在内的顾问团,集体探讨中国资本市场何去何从的问题。
但是证监会是市场的监管者和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也就是市场的裁判员,而专家、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在市场中只有一个身份——参与者。让裁判员和运动员合流,利益输送也许比“合理建议”更能描述最终的结果。
市场早已证明,委员越多,无非是贿赂成本越来越高,咨询团专家越多,无非是监管难度更大而已,有百害而无一利。企业代表的永远是企业自己的利益,不是市场的利益;而所谓的专家、专业人士,很有可能给钱就能搞定,就能替企业胡说、乱说。这里有两个例子,一个是证监会上市委员会,“顾问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个是救市国家队,单单救市就出现了参与的金融机构顶风作案,为一己之力不惜做空A股。很难想象如果证监会成立“顾问团”中都是这样的人,中国的股市会最终走向什么样子。肯定比最惨的现在还要惨。
按个别专家的话来说:“监管部门根本没有必要与市场上的特定人士建立固定的制度性的咨询关系。不能让心术不正的人借用名义,或趁机得到内幕信息。”
市场化的专家们,不见到钱是不靠谱的。
长期规划:证监系统如何解决人才荒?
很多人面对一些问题时,都喜欢半开玩笑地说,这是体制问题、这是体制问题。
证监系统人才荒还真是体制问题。
短期解决人才荒不靠谱,只有靠长期措施了,解决人才荒要靠两点:培养人、留住人。
金融行业这两年的爆发推高了相应的人才收入和用人成本,这里面自然有金融行业人才回报率高、金融人才能创造更多的效益等等因素,但另一个方面来看,金融行业的人才供给也是有一定不足的。金融行业现在的主力一般都是35-50岁的年纪,这些人接受高等教育一般都在90年代初期。而那时候专业和专业的差距没有多大,大部分人都不会意识到金融的前景和未来究竟如何,也不会预见到金融行业在现在会领先其他行业这么多。所以从教育和教育出身的层面考虑,现在出现金融人才的断层是非常正常的。
教育都有一个滞后性,现在金融行业这么火,即便是大学生一窝蜂都报考金融专业,也要在4年后才能出现入门级的人才供应潮,更要在10年左右后才能有效提升金融产业中中坚力量的数量。当然证书类的金融职业教育可以有效缩短这样的滞后性,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抹杀。
人才供应上来了,金融人才除了金融投资机构外,必须要进行更多地选择,证监系统的人才供应才能不短缺。
而在留住人上,既要给够钱、也要更专业。职能部门总是无法摆脱“公务员”的基因,公务员公务员,不是一个市场化的、专业的、能解决问题的部门。公务员是传统语境里“当官”的,中国文化里对当官的都要求:既要清廉、又要干出成绩。但在证监系统这样关键的、有大权力的部门,监管者水平差距能决定的因素、带来的后果肯定比他的工资要高。一味追求清廉、一味追求低收入,就意味着逼迫人贪腐。
市场的东西交给市场去定,人才也应该这样。尽快摆脱“父母官”基因的证监系统,才能在市场化的A股中发挥市场化的作用。
不过,无论哪种措施,这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体系建设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的制度积累。也就是说,证监系统人才荒短期内是无解的。
 ▎本文作者Christopher,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