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顿作家、金融观察者  张羽
12月16日,饱受外界瞩目的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正式开启,互联网金融作为目前“互联网+”语境下开展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主题,成为“互联网+”论坛的开幕首秀。在本场“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郭庆平、第十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董事长彭蕾、腾讯副总裁赖智明、银联总裁时文朝、众安在线保险总经理陈劲、大智慧张长虹在内的众多互联网金融领域大佬在现场进行了精彩的观点分享。
大数据是近几年互联网领域的一大热点,基于用户规模化数据的产品设计、服务铺设和营销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以往的商业生态,而大数据如何服务于互联网金融?依托于大数据的征信体系和风险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环节。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技术手段获取的海量数据优势和用户信息,可以从财产、安全、守约、消费、社交等几个维度来评判用户的信誉水平,并为其建立用户信誉数据。尽管互联网金融和以大数据作为风控基础的互联网金融非常主流,但大数据风控在技术、数据来源等优势之外,还有诸如真实性、精准性等问题。那么大数据金融风控到底靠不靠谱呢?
大数据,看起来很美
大数据本身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以概率为核心的推测机制。在互联网和人们生活结合愈发紧密、互联网很轻易就能获得隐私习惯数据的今天,大数据通过海量的数据积累与分析可以替代传统的决策方式、抵消未知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从而能更为准确地做出各种各样的预测。
很多媒体都会告诉你,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在其书《第三次浪潮》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而在互联网金融概念起来后,无论是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还是互联网对金融的接触,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行业的热门词汇。
就像吴晓灵所言,“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和个人更多的行为可记录、被记录,可分析、被分析,各国都普遍重视大数据运用,并作为国家的战略。数据资源正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一样,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蚂蚁金融服务集团董事长彭蕾则预言,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对大数据价值的挖掘来实现。而腾讯副总裁赖智明更是认为未来信用可以通过数据化变成财富:“因为中美信用体系的差距,个人和小微企业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底下,催生了很多的P2P、小贷、新型金融的服务,但是这些金融服务因为缺乏数据风控的能力良莠不齐,所以往往会带来一些风险的事件。海量用户数据对于未来金融应用业务将非常关键。大量的社交、支付、理财数据通过云计算还有专业的分析挖掘,能够为金融机构大幅的降低我们合作伙伴的运营成本,还有服务成本,并提升风控的能力。”
数据下的企业,并非它的全部
大数据并非能反映企业的全部,它既然只能反映这个企业短期内的信用评价数据,也只能反应这个企业不全面的信用评价数据。
互联网金融的出发点就是普惠,也就是降低借款人的门槛,所以在信用数据方面需要即时的、*7的数据。但数据平台对数据的存储和使用是有限的,所以目前征信行业公认的有效动态数据是从现在开始倒推24个月的数据。对于个人来说,24个月时比较漫长的期限,个人不会等待如此漫长的时间去美化、伪装自己的征信信息;但企业就有很大的利用空间,甚至对于新成立的企业来说,征信系统对其约束力可以忽略不计。
精准性之外,对于一些情况而言,征信系统中的数据是没有辨识、分析过的,是没有过滤过的,也是有限维度的,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企业或者平台大数据下的征信信息是良好的、是值得信赖的,实际上企业问题非常大、借款风险非常高。这样的事情今年就发生过,只不过对象换成了小商行——柳州银行四年被骗贷328亿,而年报却显示“一切正常”。
大数据征信体系的信息可以汇总,但终究牌照是分开的、平台是分散的,这就存在误差和漏洞,这样的情况要么像传统金融一样,数量庞大的征信人员去一个一个核查,要么就有手段完全追踪到确定的每个人。但在信息获取完善都和手段都存疑的今天,后者明显是不现实的。
数据的造假成本太低
从数据的角度分析,对于企业的大数据征信可能的来源有业务规模数据、企业负责人征信信息数据、还有企业过往信誉记录。但其中企业负责人征信信息数据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企业过往征信记录对企业的约束又太小。所以很可能的是,基于对企业征信的互联网金融,它的判断依据还是会落在业务数据上。也就是业务规模、交易信息、贸易流水和“三表两账”上。
但传统金融风控历史告诉我们,业务规模、交易信息、贸易流水和“三表两账”都是可以骗人的。比如有的企业盈利能力、现金流都非常差,还款能力欠优,但可以把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三表”做得非常漂亮、把贸易流水做得非常大。在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风控体系下,对这样的企业没有任何的抵御能力,数据一看资金就发放了。而传统金融领域,需要征信人员去实地考察,去看企业的真实运转水平、去看企业的真实发货情况,甚至有的时候会去暗访。尽管如此,征信信息都有可能出现错误。
不幸的是,在互联网金融语境下,已经出现了产业化、规模化的数据造假,成本非常低,但大数据征信对此毫无应对能力。
互联网金融一直希望摆脱传统用人力的行事方式,创造自己的金融秩序,但很多事情不用人力是没法进行的。大数据看起来很美,但用它做金融风控的可信度,在眼下还要打上一个大问号。现在与其鼓吹大数据在金融风控上的优势,不如制定一套大数据+地面监控结合的金融风控新制度,以完善现有的金融风控体系。
▎本文作者张羽,来源高顿网校FRM。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FRM金融风险管理师”(gaodunfrm),汇聚投行精英的真知灼见,最前沿的FRM资讯与学习分享,带你舞动金融职业梦想。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