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经观察者  李刚
“僵尸企业”这一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产物,由于其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消耗了社会经济活力、并且在能源、环保、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负面效应,使得“僵尸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将中国经济拖入泥潭的危险。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打响转型攻坚战之时,国家决定对“僵尸企业”动手。
在近日举办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指出,“未来两年将通过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央企集团层面和行业板块兼并重组,减少重复投资。逐步退出低效领域,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等措施,促进中央企业提质增效。”
具体来说怎么退呢?未来,国企将逐步退出低效的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重化工行业,转而寻求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些所谓的“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重化工行业”首当其中包括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也就是说2016年开始国企将率先逐步退出这8个行业。
“国企+特殊行业”一直以来是近几年国家经济的热门话题——一方面很多国企由于利益链纠结所致,企业结构复杂、管理落后、效率底下,导致常年亏损,需要国家财政去救济。这就相当于用全民纳税来补贴这些国有企业,“吸血”的本质让“僵尸企业”的名号并非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往往占据的是垄断性质的、资源型的行业,不仅用几乎没有成本的生意赚足了利益,更是留下了一大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环保。
正因为如此,很多声音觉得“僵尸国企”开始从部分行业退出具有很强的意义。这不仅意味着很多行业将会逐步迎来开放,迎来竞争和活力,国企将从“与民争利”的模式中急流勇退,让原本就死气沉沉的行业再度焕发青春。更重要的是,国(企)退民(企)进,效率提升了、社会更加开放公平了,以前国企那些乱、慢、差的问题得到了纠正,而“僵尸国企”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被一并解决——产品价格更合理了、企业服务更好了、甚至污染都将会完全成为过去式。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国企留下的到底是怎样的市场?
要正确看待“僵尸国企”的退出,就要先看明白这些国企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以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这8个行业为例,“僵尸国企”带走的包括:
|  数十年自然垄断型产业的垄断经营权
这8个行业要么是资源型企业,要么是资源型企业的下游。资源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进入门槛的特殊性,没有国资背景或者相关的能量,你是不可能做煤矿、铁矿这些生意的。资源型产业的垄断经营权不仅让这些“僵尸国企”获取了大量的利润,也消耗了大量本该属于全国人民的资源。
|  利润
利润就不说了,单单是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这些行业里数十年来获取的利润网上都可以查到,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业里的“僵尸国企”在垄断之外还享受着国家财政的“输血”。
而他们留下的包括:
|  污染
北京雾霾天为什么那么严重?全拜河北的钢铁产业所赐。有这样一个笑话:世界钢产量排名前5分别是中国、中国河北省、唐山、唐山瞒报的部分、俄罗斯。资源型企业的无休止的开采让资源消耗殆尽、资源型企业不环保的生产方式让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  乱套的市场
“僵尸国企”退出的并不是有利可图的市场!“僵尸国企”退出的并不是有利可图的市场!“僵尸国企”退出的并不是有利可图的市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先看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这8个行业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产能严重过剩、国企的竞争导致市场竞争严重饱和、价格缩水导致利润微薄甚至倒挂。截至2015年12月初,这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80%,亏损面达80%,利薄如纸。也就是说,“僵尸国企”们退出不仅因为改革步伐,更因为行业做不下去了。
带走了利润、资源,留下了污染和一个没有利润的市场,与其说是退出,不如说是“僵尸国企”寻找下家来“接盘”了。
民营资本会进入么?
民营资本很可能会进入,但并不是市场力量。
首先,资源产业不是随便一个民营资本就能进入的,盘子太大、需要的资金太多、资金周转时间太长,而且一旦接手就很可能面临着不停亏损的节奏。亏几年熬到赚钱也不是不可以,但几乎没什么民营资本能熬下去。
如果更多的民营资本争相进入,必然会引发这些行业更为激烈的竞争,产品价格会更为下跌。现在已经利润倒挂了,再要竞争的话怎么竞争?
其实出路并非没有,就是涨价。要么形成一个寡头、自由操纵价格趋势;要么竞争对手之间形成价格联盟,统一涨价,巴西的铁矿石就是这样的。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两条路都没可能——*9条路意味着形成新的巨无霸国企,还是完全垄断的那种;第二条路不就是操纵市场么?国家早就定性是违法了。更何况资源价格能涨到哪去?国家允许涨么?
如果民营资本进入资源型产业,最有可能的就是从成本下手——精简机构、缩编团队、提升工作效率。但很需要怀疑的是这样做究竟能不能让这些“死气沉沉”的行业再度焕发青春。
污染一定会解决?
“僵尸国企”很多扎堆在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中,企业数量多、产能大、生产工艺和科技水平不高,自然会导致污染。有很多人认为国(企)退民(企)进就能解决污染。
但实际形况是,如果说国有企业还能有一丁点注意力在治污上的话(虽然做得不好),那民企可能性就是0。煤炭行业就是鲜活的例子,在国有煤炭公司越来越正规的今天,私营煤矿还在继续着“小煤窑”的日子。
资源型产业的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样的投入力度很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盈利;还需要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投入和生产技术不断的更新换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就等同于污染;更关键的是,需要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有力度的执行。
▎本文作者李刚,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