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高管扎堆国企

来源: 高顿 2017-04-19
  法兰克・纽曼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曾连续创下A股市场*6薪董事长的纪录,甚至在深发展业绩极差、股市整体陷入困境的2005年,他的税后薪酬依然高达605万元。2006年,其税后薪酬飙升到995万元,涨幅高达64%,2007年则再度飚升到税前2285万元,约合1250多万元的税后收入。金融机构的整体收入水平都相对较高,今年年薪超过300万元的银行高管人数达到10人以上。
  记者经过一番数据分析,发现今年的高管薪酬榜上出现了一些以往罕见的景象。
  高管“不厚道”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在已出2007年年报的公司中,按“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万元)”降序排列的前21大公司,不难看出,这2l家企业中,几乎有一半都是2006年或2007年这两年内刚刚上市的,其中大部分为地方或中央国资委控制企业,哪怕如中国平安这种表面看上去股权相当分散的企业,但由于其A股前十大股东中有相当部分的实际控制人均为一家,实际上也是在深圳市国资委控制下。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这些企业中有不少都是“牌照型”企业,如保险、银行、证券、航运、能源等等,都是外资和民营资本无法轻易进入的领域,实际上享受着“低竞争高效益”的市场保护。而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是高管薪酬高,但回报股民的直接分红数额却少得可怜。
  企业靠国家行政保护获取超高利润,然后再将原本应该可以分给股民的钱发给了高管。我们想说,这样的高管实在“不厚道”。
  丑闻不断
  实际上,高管的薪酬以及IPO前分到的股权数目过大,早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新兴加转轨市场的一大积弊。
  在宁波银行、北京银行上市前后,都曾传出关于原始股的争议。而更大的丑闻则是有些上市公司直接因为股权激励而导致亏损。
  如伊利股份2007年净利润亏损1亿多元,而2006年4月份,伊利股份通过股权激励计划,董事长潘刚获得1500万份股权期权,当时制定的行权价格为13.33元,以此价格计算,潘刚个人身价已经上亿元。当年因为挪用1500万元公款买股票被判刑6年的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想必特后悔:他要是不进去,潘刚的1500万股股票还不是落进自己的口袋?
  上市公司的疯狂激励,向高管个人的利益输送已经越来越成为这个市场的毒瘤。据某媒体报道,2006年春节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由国资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到企业,而这个文件到3月1日起才能执行。按照国资委制定的国企股权激励路线图,只有境外上市国企开始后,才能推广到境内上市国企。然而,境内上市的国企其实早已按捺不住,纷纷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制定出台自己的股权激励计划。到2月底,共有22家境内上市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在股权激励上“抢跑”。
高顿高管培训的目的,决策者的财务课程:http://www.goldenfinance.com.cn/course-22.html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财务培训资讯 > 非财务人员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