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企业”的新三板之旅

来源: 高顿 2017-04-20
  尽管2014年A股市场开启的这轮牛市气势很大,但翟纯锌股票账户中那只已经趴了接近10年的银行股依旧没能解套。不过,让他感到欣慰的是,2015年4月15日,他一手创办近17年的青岛四砂泰益超硬研磨股份有限公司终于在新三板市场成功登陆。
  翟纯锌是个踏实的人,从他身上,你几乎找不到想象中企业家那种叱咤风云的模样,平常时候,他还是一派老技术人员的朴素样子。工作15年之后,1962年出生的他面临了人生最重大的一次抉择,如果单纯从发展轨迹上看,从上市的大国企高管辞职单干,十几年打拼出一家居于行业前茅的上市公司,这个故事已经很有几分蛇吞象的励志色彩,但翟纯锌却笑称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他的创业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上高中的时候,翟纯锌的成绩并不优秀,他考上的是专科,学校现在的名字叫河南工业大学,当时学的专业是磨料磨具。1983年7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家乡山东淄博的山东泰山磨料磨具股份有限公司,这其实就是原来机械工业部的第四砂轮厂,后来的名称是四砂股份有限公司,同类的企业当时全国一共有7个,专业对口,学有所用,翟纯锌对自己的工作颇为满意。
  从技术员做起,翟纯锌的用心踏实逐渐获得了认可,一步步当上了经理、厂长、总经理助理。1996年,四砂股份在上交所上市,当时的资料显示,翟纯锌已经是21家分公司中*5的一家四砂股份有限公司泰山砂轮厂负责人,分公司资金数额达到2038万元。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是国企改革大潮风起云涌的时候,改制也同时推动了国企职工下海的浪潮。翟纯锌虽然算不上这家诞生于1950年的企业的元老,但15年的感情付出也并不是容易割舍掉的。嘴上说着自己是随着这股浪潮下海的,但他的讲述中还是透着对当时企业形势的些许无奈。
  上市刚刚一年的四砂股份就被来自外地的私人资本收购了,企业经营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1997年12月翟纯锌被安排到淄博轴承厂当副厂长,5个月之后,他做出了辞职创业的选择。一年多之后,原来进入收购的私人资本撤离,四砂股份进入了动荡期。
  创办四砂泰益,翟纯锌从亲戚朋友处筹集的启动资金不足100万元,招聘员工、租厂房、进设备、进材料、跑市场,在精打细算中,这个“规模很小”的企业开始了自己的经营,主营业务还是翟纯锌熟悉的普通磨具和超硬磨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磨具这个行业尽管很小,但也一直都是大国企的天下,虽然过去的15年也在行业里积累了一定的人脉,但作为一家初创的私人企业依然很难取得大企业的信任。技术出身的翟纯锌首先把自己的产品打造成一流水准,同时强调“顾客的抱怨就是*4的礼物,顾客的满意就是*4的奖赏”的服务理念,人家60天交付产品,他们只用30天,在产品、服务都比别人好的比拼中,四砂泰益逐渐挣扎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四砂泰益在初始阶段的发展“像蜗牛的速度”,每年几百万元产值几乎也就没有什么增长。翟纯锌说:“企业发展慢,资金肯定是制约的很大方面。”
  工业产品的市场历来的规矩都是赊销,供货之后,客户企业的回款都有一定的账期,而且拖欠账款也形成了一定的惯例。对于四砂泰益这种资金实力不强的小企业而言,这始终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企业无地无房,除非是向亲戚朋友借款,否则,即便是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银行贷款也是不可能给他们的。他们根本就不去想银行贷款的事,因为想也没用。好在翟纯锌的性格中有一种“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的稳健,他们采取的策略就是,客户回款好点的就做,回款不好的就放弃,资金紧张的话就压缩点规模、缩减市场,经营的原则就是不愿意冒太大风险,不要破产。
  翟纯锌也记不清楚因为欠款问题四砂泰益放弃了多少家客户,打了多少官司,就是在这种困窘中,企业逐渐地发展着。
  对于四砂泰益而言,2002到2012年是增长速度比较快的黄金十年,他们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汽车、钢铁和医疗器械制造等行业,而这一阶段恰恰是这些行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与东风汽车、首钢这些企业的合作也倒逼他们持续地进行技术的更新。
  2004年,“四砂泰益”、“SISA”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两次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产品展销会露面,也增加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拓展了国际市场。在国家质监总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他们被抽查的产品以零缺陷的成绩名列同行业之首。与此同步,2005年四砂泰益与天津大学正式签订CBN超硬磨具技术转让协议,令企业CBN磨具的研制与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
  翟纯锌至今还津津乐道的是2006年3月,他们研制生产的直径1067mm成组砂轮在我国*5的汽车曲轴生产企业天润曲轴公司成功替代圣戈班产品,改变了我国大直径、高速度、高精度成组砂轮长期依赖外国公司的局面,成为国内首家替代成组砂轮进口的生产企业。随着产品质量、服务的持续改进,四砂泰益站在了行业最前沿的*9军团。在企业发展*9个10年的2007年,产品产量达到4870.9吨,为1998年407.8吨的11.94倍。四砂泰益的贷款困境在2008年企业解决了土地厂房之后得到了改善,但登陆证券市场还是一直萦绕在企业心头的梦想。1993年,翟纯锌还在原四砂公司的时候,企业改制时就被动员买过公司的原始股,到四砂股份上市,他虽然不炒股,但开了股票账户,对上市公司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等到自己创办的四砂泰益年营业额增长到五六千万元时,他觉得按照国家规定已经符合创业板的条件,但像他们这样工业产品每年要百分之几十的增长,他觉得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瞎编乱造又是他不能接受的。
  新三板让翟纯锌看到了希望,他觉得这个板块比较适合四砂泰益这样的企业,他认为:“在新三板我们可以做得好一点,这是完全的市场机制,能做到什么样不用那么刻意地去包装。”2013年开始,他们就积极筹备登陆新三板。
  新三板上市敲钟的那一天,翟纯锌正在韩国做企业交流,这也成了他小小的一个遗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上市前后四砂泰益新形势给他带来的兴奋感。上市刚半个月,5月4日,他们在股东大会上就做出了增发的决议。做市券商、风投也都开始联系他们,现在看来,募集几千万元资金已经成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于是,四砂泰益的“大动作”更有了实现的底气。
  2005年四砂泰益开始跟天津大学合作,一开始只是购买技术,而如今,翟纯锌想的是做点“4.0版”的合作,做实验室也进入了他的考虑范围。汽车发动机声音越来越小,零部件精度的提高都需要磨削,但建设高品质的实验室成本过高,中小企业缺的就是做出产品来不能实验,只能到客户那里实验,常常会遇到实验一次不行第二次人家就不用了的尴尬,而自己建造了磨削实验室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翟纯锌认为更大的好处在于新三板让企业更加规范,股份企业信息公开透明后增加了信任感,从而提升了企业间合作的机会。他说:“新三板会加快跟同行的合作,做砂轮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从原来老机械工业部的几个厂子分出来的,像山东的,多数都是老四砂的人,大家都有合起来的愿望。强强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产品,减少无谓的竞争和消耗。这样,我们就可以飞跃上一个新台阶。”
  海迈科技:明珠土埋日久深
  厦门软件园选址在原来的一片山坡地上,并不恢弘的建筑群体错落有致地散布在翠绿之中,雨后,满目青翠似乎更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机。
  从软件园二期的西门进去,路边的两栋建筑分别属于三五互联和美亚柏科,这是两家已经成功在创业板上市的软件企业,都已经达到了几十亿元的市值。紧邻这两家公司的就是厦门海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总裁王忠强说:“相比这两家邻居,我们成立得更早,要再不成长就实在太不好意思了。”
  2014年8月8日,海迈科技终于成功登陆新三板,王忠强之前为马年占得的是“师卦”,卦象诗是这样说的:“将帅领旨去出征,骑着烈马拉硬弓,百步穿杨去得准,箭中金钱喜气生。”这似乎也正是王忠强马年生活的写照,其实早在3月31日,海迈科技已经把材料递送到股管公司,但完善法律文书成了王忠强最绕不开的工作,海迈科技过去从120多位股东手中回购股份的文书都需要重新签字,而公司其他人去联系,人家只强调自己已经没有股份,连面都不见,将近3个月的时间,王忠强亲自一个个去找,大量的精力都耗费在这项琐碎的事务上,以至于他说由于他精力的分散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公司2014年的经营业绩。想着将来的发展,去北京参加新三板上市敲钟的时候,王忠强内心中确实有着“出征”的壮怀激烈。
  上市法律文书的复杂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海迈科技繁复的发展过程,整个发展阶段,海迈科技经历了几乎各种所有制的形式。
  王忠强1965年7月出生,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1986年进入厦门东南电子工业公司做技术员,担任过厦门东南电子联合企业公司助理工程师、技术部副经理、硬件部经理、技术部经理。
  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东南电子面临倒闭,王忠强不得不重新选择工作,由于岳父、岳母和妻子都是在建设口,于是他很自然地走入了这一领域,他戏称这次选择算是“投奔娘家”。根据他的判断,建设领域正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行当,按照信息化的比例占1%计算,占国民经济40%的建设口的信息化将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市场。
  1993年,厦门市建委的造价管理站成立了厦门市建设工程计算机咨询中心,这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设立的劳动服务公司性质的机构,王忠强受命带着10万元资金成了这家机构的光杆司令。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原来东南公司的老同事,这些人也已经分散到外资企业等各处,他去找人,讲述自己对建筑行业信息化前景的思考,用“很质朴的说法”逐渐会聚起了自己启动的队伍。他们主要的业务就是建设口的信息化服务,集中在做网络、培训、开发软件几个方面。他们开发出的“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这是当时全国*9个本行业的网站,获得了省建委系统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尽管咨询中心是一种新型的机构,但毕竟还是在国有体制的范畴之内。然而进入1997年之后,国家政策再次调整,咨询中心面临着股份制分离的抉择。相比于内地人对于“体制内”“铁饭碗”的珍视,厦门这个自古通商的城市似乎少了类似的顾虑,王忠强毅然做出了选择,16个人的核心队伍也欣然跟随,当时厦门原本有100多家拟定的改制公司,但最终顺利改制完成的仅仅有两家,王忠强他们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将咨询中心所有的资产交还给了建委造价站,以个人集资的形式将咨询中心转成了股份合作制,1万元一股的50股股份中,王忠强出资8万元成为*5的个人股东,而当时*5的股东是造价站的公会,他们代持(权益归属在职工名下)了30%的股份,合计15股。
  这个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就是海迈科技最初的形态,他们继续沿用了咨询中心的名称,在工商局留下的印鉴也用了造价站公会的印章,虽然这样的股份合作有种种不利,但毕竟还是在一种官方背景之下,为业务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信用背书。公司业务也基本还是在原来的范围之内,最核心的业务是卖他们以前开发的造价软件,一套软件5000元。网站开发服务的钱也很小,一单生意没有超过5万元的。当时公司的年营业额基本保持在80多万元的水平,利润维持在十几万元,年终他们会拿出至少50%的利润作为分红,好在当时的工资水平低,王忠强自己也就是五六百元工资,当年的分红对他们所有人都很有吸引力。王忠强是这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带头人,但显然企业并不是在一种深思熟虑的谋划中起步,被动进入的局面带来的影响是,企业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不过,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结合市场变化,在这种自然推动力下,公司也在逐步发展,王忠强把这种发展归结为“自然成长”,到2002年,公司骨干达到32人,其间也有人员的变动,新进入的力量有持股的要求,他们开始*9次增资扩股,改成有限责任的结构,海迈科技的名称也正式启用。
  “自然成长”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2004年,这一年,海迈引进了新的合作伙伴、现在的股份公司董事长李敏。学经济出身、又有官员背景的李敏出任总经理,更强调目标实现。他一上任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年度计划、长期规划更加细致,并且引入两家专业公司做品牌辅导和管理咨询,海迈进入到了“目标成长”的发展模式,也开始了向全国市场进军的步伐,2006年海迈科技正式改为股份制企业,这一年,他们以每平方米2800元的价格购置了现在这栋办公楼,面积接近2700平方米。
  海迈科技业绩持续增长维持到了2007年,年营业额达到了三四千万元,同时人员也快速扩张到130多人。但到了2008年,业绩目标已经不能实现。董事会认为,经济危机对于他们这个小的行业公司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他们觉得目标管理的困惑在于员工管理被动采用了只奖不罚的制度,因为IT行业正值高速增长期,对人才需求旺盛,人员流动速度很快,没完成任务只要不给奖励人就走了,新的员工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度。
  按照王忠强的分析,建筑行业刚进入的时候感觉是一个点,但真正业务深入之后感觉这是一个面,其中专业是越做越多,在每一个点上的竞争都是很激烈的。厦门是一个经济洼地,北上广都是已经在高地之上了,海迈的市场营销能力明显不足,再从洼地向上走肯定是艰难的。由于他与李敏管理风格的不一致,这样被员工称为“双子星座”的管理结构,难免也会给员工带来迷惑。而2005、2006年设定全国性扩张战略的时候,资金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只能从股权融资的渠道汇集资金,人才引进就不够坚决,产品打造也不够精细。这种资金状况也导致2008年目标任务额不能实现。
  2009年开始,王忠强又被董事会推选为总经理,之前2006到2008年,他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上EMBA,之后又在北大国学班学习后EMBA,王忠强认为这两年的学习让他想通了很多事,修正了原来工科学生的片面,把过去的很多知识串起来了。这些感悟运用到海迈科技的管理上,首先就是在“自然成长”的节奏和“目标成长”的狼性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这无疑推动了企业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王忠强说:“登陆新三板促进了海迈科技发展的节奏,日信证券从多种角度给了我们专业化的辅导,对我们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有了很多帮助。过去融资要找熟人,登陆新三板之后,现在已经有不少公司找我们谈融资、谈定向增资,资金已经不再是开发新项目时论证的前提,可以根据市场的走向大胆前行。这也激发了我们转型的动力,我们接下来会有一些转型的动作。”
  更为海迈科技所看重的,是登陆新三板从名气上得到的好处,做融资做业务都节约了很多的成本,过去做业务跟人家介绍公司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往往介绍半天但依然得不到信任,现在直接说公司的股票代码,作为公众公司所有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是将来市场拓展的强劲助力。
  王忠强羊年占得的“需卦”这样说:“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无毫到如今。忽然大风吹去土,自然显露又重新。”他说海迈科技是一颗明珠是确定无疑的,所谓“大风”,得益于天时和地利,地利已经逐渐显现,福建过去是洼地现在不仅有海西概念更是新兴的自贸区,而天时的核心在建筑行业技术的大变革,整个2015年会出现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建筑行业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已经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新技术,这项技术在美国已经发展10年,在中国也已经发展5年,而海迈科技在这项技术上进入较早,技术在整个亚太地区都属于一流水准,称得上最前端的。
  “在厦门,像海迈科技这样,有软件产品开发、项目开发和系统集成开发三位一体的研发队伍的公司并不多。过去三块业务各自为战,相当于就是在红海中拼搏,但增长已经遇到了瓶颈,接下来融合之后,综合性优势显现出来,也跟互联网+的思路相符,这样的融合在今年下半年就能显现效果,2016年就会有一个飞跃。”王忠强说。
高顿新三板高管高级研修班:http://www.goldenfinance.com.cn/course-62276.html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财务培训资讯 > 非财务人员专题